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云南哀牢山因一段博主探险视频走红网络,游客蜂拥而至,原本人烟稀少的“禁区”变成了人满为患的“景区”。然而,面对突然“爆红”,哀牢山却开启了“劝退模式”,当地连发多条公告,提醒游客不要深入未开发区域。
在社交网络上,哀牢山被称为现实版“云南虫谷”。这绝非危言耸听,哀牢山腹地密林重重、阴雨大雾、瀑布险崖、信号空白、磁力紊乱,甚至常有黑熊、虎豹出没。因而,当地百姓称其为“死亡森林”,2021年11月,就有4名地质调查人员进入哀牢山腹地执行任务时因公殉职。
“禁区”不是“景区”,切莫把生命当儿戏。当下,哀牢山部分区域已被开发成景区,可以合理适度打卡、游玩,但对于未开发区域,绝不可心存侥幸,妄想征服自然,否则“仙境变险境”,往往就在一瞬间。回溯过往,有驴友非法穿越“鳌太线”走失、死亡,有车队私闯罗布泊无人区命丧沙漠,也有人私爬箭扣野长城导致搜救队员不幸牺牲……都说自然面前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有时,惨剧的根源却是人祸。
擅闯未开发的自然保护区,更是明确的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比哀牢山更危险的,是对自然和法律规则的漠视。除了跟风打卡,也不乏嗅到流量的网络博主们,“盯”上了哀牢山,为了流量铤而走险。对此,有关部门和平台在加强安全宣传的同时,还需加大对此类视频的整治力度。哀牢山发出的“警告”,得听;过往悲剧的教训,得记。只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常识、敬畏规则,游客与景区、人与自然才能双向奔赴、和谐融洽。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