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天高云淡
在天台县城西南二十公里,有一座绵亘数十里的大山,名曰紫凝山,相传隋代智者大师在此诵读法华经,白云变紫,紫气在山间弥漫,因而起名“紫凝”。在天台的众山之中,紫凝山和华顶山、赤城山、万年山齐名,是最有故事的四大名山。
紫凝山还是易筋经的发源地,由明代天台山紫凝道人宗衡整理传世。如今,易筋经已经成为天台的全民健身运动。但相比华顶山,紫凝山要内敛得多,因此名气远不如华顶。近些年,天台县加大了对紫凝山的开发力度,它的秀岩怪石,它的幽谷奇洞,以及不时出现的云雾缭绕,方始展现于世人面前,被户外驴友称为浙江的“小张家界”。
十一月十八日,我与友人一行,直接驱车到山上的张家井村,徒步山脊环线,这是紫凝山最精华的一段。张家井村是位于紫凝山上的一个小山村,海拔500米左右,祖上是从后岸的张家桐村迁来,村里有一眼古井,为不忘自己故土传承,就给村庄命名为“张家井”,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故土情怀啊,不论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张家井村是中国唯一的《易筋经》诞生地,又称“易筋经风情小镇”,环境淳朴静谧,是天台最清凉的避暑地。
我们从村后的游步道,沿着顺时针方向开始徒步。
村后有一处观景平台,视野非常开阔,站在观景平台上,可以俯瞰大半个天台。平台的中心绘有“八卦图”,以呼应易筋经小镇之定位。
这里也是近距离观赏千丈岩的最佳角度,在观景平台的对面,数十座柱状的大石笋凌空屹立,高逾百米,柱与柱之间有镂空间隙,很有立体感!
山崖千仞壁立、怪石嵯峨。最中间的是“佛手岩”, 如佛祖的两只手掌,五指分明,像屏风耸立;两侧是“双梦笔”,如黄山的“梦笔生花”,笔尖突兀,似天然开花。
观罢这处美景,我们沿着游步道下到山谷,伙伴们热情高涨,浑然忘却了正午的阳光,走的飞快。我心中在暗暗嘀咕,这样一直往下走,而且走的是环线,等下不是还要爬上来,那要消耗多少体力?
好在接下去都是平路,我因前几天脚底起泡,走起路来隐隐作痛,经常爬山的我,这次居然掉在了身后。但跟上队伍还是没问题的,这段路都是游步道,非常好走。
虽然过了立冬,但江南还是深秋时节,山林中色彩斑斓,秋景正好。不知不觉间,以前需要攀爬小道上去的金鑫洞,此刻轻松到达。
金鑫洞坐东朝西,洞不大,高三米,深也只有四米左右,面积三、四十平方的样子。相传唐代时,这个洞里建有紫霄道院,雕梁画栋,高大巍峨。道院鼎盛时期,有数百道士在此修行,后来道院失火,搬到张家井村西南角,改成紫霄书院,但到民国时,又遭火灾终而荒废。
但金鑫洞依然还在,每当夕阳映照,洞壁岩石金黄,流金溢彩,瑰丽异常。洞里一直有道士依然在此修行,但最出名莫过于明代紫凝道人宗衡,他在金鑫洞修道,并托名达摩,于天启四年完成了内功宝典《易筋经》的著述。谁能想到,奠定中华少林、武当两大门派内功心法的易筯经,竟在紫凝山中创作完成!
透洞眺望,对面山峰极像一个睡美人,传说就是紫凝道人出家前的妻子痴怨所化成。但我觉得这多半是传说,试想紫凝道人抛妻弃子出家修道,这要下多大的决心?而妻子追随到此,在对面山峰天天凝望,他需要多大的定力,才能无动于衷啊?
从金鑫洞往南几十米,有一个自满臼。据传紫凝道人在洞中修炼时,自满臼每天早上会自动出现两个鸡蛋,半升米供他食用,此后来访客人多了,不够饱腹。于是,便有人建议把自满臼再挖大一些,但在挖的过程中,自满臼流血了,自此后再也未出现粮食。这真是贪心不足啊,人要知足才能长乐。
但我宁愿相信自满臼并非真的能够自满,而是当地山民见紫凝道人在此苦修,而自愿供奉给他的粮食,但山民供奉的是道人,而绝不是来访的客人,跟挖不挖大毫无关系!只是自满臼断了粮食后,不知紫凝道人何以果腹?
传说归传说,一个道士孤独在洞里修道著述,除了必须克服物质的贫乏,还要战胜面对美人峰这种情欲上的考验,没有一定意志力的人是不可能完成的,而紫凝道人却做到了。如今,紫凝道人早已羽化,紫霄道院也已湮没,但是《易筯经》却回到了它的诞生地紫凝山。
我正这样想着,前面的伙伴们传来阵阵惊呼,原来我们已经爬到了山脊,两侧山峰凌空突立,雄赳赳气昂昂,端的是昂首挺胸无所畏惧的样子。一路走,一路欣赏着眼前这簇天然峰岩美景,还有山谷里蜿蜒的曲径小道,心情不免有些荡漾起来。
走在山脊线上,虽然阳光直射而下,周围没有遮挡,但秋风轻拂,身上始终没有出汗,这样徒步的节奏正好。登上山巅,极目四顾,山河尽在眼底,此时此刻,或许诸如“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之类的诗句,也不足以形容此刻的心情啊!
那就以诗仙李白的《琼台》来表达吧!这诗中的每一句,或许都能在这里找到景象: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亦有行人路。
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天风飘香不点地,千片万片绝尘埃。
我来正当重九后,笑把烟霞俱抖擞。明朝指袖出紫微,壁上龙蛇空自走。
走完这段一二公里的山脊,再爬完一段长长的台阶,我们再次回到起点张家井村,用时不到两个小时。走完这段有故事有传说的环线,大家都直呼过瘾。但我觉得还是稍稍有点遗憾,我们没有走到三折瀑,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就在此煮茶品茗,并命名为“天下第十七水”,如今,三折瀑依然还在,它处在半山腰,要从山下猫游坑的古道徒步上来,才能到达这一处名泉。
今年五月的一场山火,烧毁了紫凝山的大片山林,致使我们后半段走的山脊线,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生机,失去了树木遮挡,全在太阳底下行走。但留点遗憾也好吧,至少有下次再来的理由,至少还有不同的徒步路线!
徒步,行走的不止是脚步,前行的还有身心。每一次徒步,每一次登山,每一次行走,终会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徒步在这段有故事有传说的风景里,今天所有的一切都值得以后细细回味,这种感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