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雨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而作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广泛认可,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天人之际:象天法地,天人合一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探究天道与人事,贯通古往与今来,整合天地与人间的秩序轴线。其中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拜与敬畏,以及追求天人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深刻反映了“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先农坛太岁殿内的原隆福寺遗存藻井,被誉为“稀世国宝”,其造型上圆下方,直接对应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斗拱的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仿佛是天地间秩序井然的缩影。最为特别的是,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直径近2米的星象图,上面共绘有1400颗星星。古人通过观察星象来预测天气、指导农事、制定历法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从星象到人文,紫禁城的建筑无一不彰显“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其中关于“九”的学问便是古人关于崇阳、崇天的向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甚至正阳门的高度均为九丈九尺。传统的午门、神武门和西华门的门钉排列均为纵九横九,共计九九八十一颗。而故宫的四个角楼采用了九梁十八柱的结构设计,故宫和北海公园内都有九龙壁,宫廷器物也以“九”冠名,如九龙杯、九龙壶、九龙柱等,充分蕴含了“九”作为极阳之数的吉祥寓意。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保和殿、太和殿的名称皆是源于《易经》,蕴含了和谐、统一的宇宙观。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乾清”二字,显示的正是清明正直、天人合德之象。坤宁宫位于乾清宫的北面,是皇后的寝宫,“坤宁”象征后宫安宁。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是连接天地的桥梁。
家国情怀:守正恪礼,崇祖敬宗
在传统社会中,以“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不仅决定了社会远近亲疏的等级,也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当古人心中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与现实的君、臣、民礼制结合,中轴线便有了政治文化、伦理道德含义,从而维系儒家的道统与正统。比如皇帝居住、办公的宫殿位于中轴线之上,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而皇亲国戚的住所则依次分布在两侧或外围,体现了他们在血缘关系中的相对地位。
在礼制中,“尊祖敬宗”四字便是儒家家国情怀之根本。《左传》言:“国之大者,在祀与戎。”中轴线上建筑布局,从南至北,依次展开,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等建筑,不仅是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更是国家精神与民族信仰的象征。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先农坛祭祀活动的记载,而先农坛作为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体现了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和对礼制的严格遵守。在中轴线上的祭祀建筑,尽显恪守礼法,崇祖敬宗,以正社会风气,这份对家族、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见证。
人生修为:中正平和,抱诚守真
“中正平和,执中守道”,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强调了在人生修养、处世哲学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应秉持的中庸之道与平衡和谐的原则。中轴线上的建筑,其命名和布局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体现了对“中”的推崇和对“和”的追求。
故宫的中和殿,其名称取自《礼记·中庸》中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殿的匾额“允执厥中”四字是由乾隆皇帝题写,出自《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不仅强调皇帝在治理国家时要秉持诚信、遵守中正之道,更是对中庸之道的高度概括,提醒世人处事应避免过犹不及,要不偏不倚。
乾清宫中的“正大光明”匾,体现了天地正大、日月光明之道,与中轴线文化的庄重、对称相呼应。保和殿的“皇建有极”匾,正是《尚书·洪范》所言:“皇建其有极”,即指中道、中正之道的直接体现。养心殿有“中正仁和”匾,“中正”指的是中庸正直,要求帝王在处理政务时要保持公正之心;“仁和”则强调仁爱和谐,要求帝王要心怀仁爱,与民同乐。这四个字不仅是皇帝对自身行为准则的最高要求,也是儒家思想核心在帝王治理国家中的具体体现。
生生不息:与民共享,与时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轴线上的建筑被不断赋予新的功能与意义,“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新时代的主题,犹如鲜活的灵魂,深深融入其中,使得中轴线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天安门广场作为中轴线的核心区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国家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历史博物馆以及人民大会堂等建筑,都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与伟人、展示国家历史、彰显人民当家作主而建造的。此外,太庙成为劳动人民文化宫,为市民提供了文化休闲的场所;社稷坛则对市民开放,成为中山公园的一部分,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故在中轴线上,“与民共享”已成为时代主题。其一,政治活动的公开化。天安门广场及其周边建筑成为国家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如国庆阅兵、接待其他国家元首、召开大会等,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和人民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其二,文化资源的共享性。中轴线各大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的开放,使得普通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享受文化权益,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全民共享。其三,公共空间的可塑性。太庙、社稷坛、钟鼓楼等建筑的功能转变,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空间和文化休闲场所,丰富市民生活,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北京中轴线历经沧桑,然精神内核与文化底蕴却历久弥新。在保护中轴线这一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更应秉持守正创新之精神,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