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合院之城解码古都北京

旅游攻略 25 0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最熟悉的文化符号。它们营造了北京这座城市和谐的人居环境,更见证着古都的历史变迁。

在北京市档案馆5层,鸽哨声、叫卖声、自行车铃声……老北京胡同里的各种声音,交织成展厅里的背景音。最新常设展“合院之城——北京古都文化档案史料展”上,3700余件档案、资料、老照片、实物等展品,将“一城一院一胡同”浓缩进约16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娓娓讲述古都北京故事。

展览复原了老北京民居院落。

观展·亮点

巨幅老街片首展 照片中“找不同”看城市发展

走进序厅,仿佛开启一场穿越时空之旅。宽敞的连廊犹如时空隧道,两侧墙壁上挂着10幅10余米长的老街片,引领观众走进“合院之城”。

“这些老街片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包括王府井大街、东长安街、鼓楼东大街、西四北大街、朝阳门内大街、德胜门内大街、宣武门外大街、广安门内大街等,均是首次展出。很多观众都能从中找到熟悉的街景。”市档案馆展陈处副处长王小伟说,不同于现在相机自带“全景模式”,当时的摄影师需要一张一张地拍下每一处街景,再一点点拼成巨幅的全景图。站在一组1959年和1991年西单北大街对比老照片前,她介绍:“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晰辨认出不同年代的西单菜市场。20世纪90年代的照片上,新建了一座过街天桥,由它过到马路对面,就是西单商场。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这都是老北京人珍贵的记忆。”

最中间的展柜里,一组实物档案最先亮相,引导观众细读北京城的“一砖一瓦”。“这是天桥地区平民住宅拆除时留存的砖瓦实物,与档案文献一起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北京南中轴线上的民生工程。”王小伟指着展柜里两块不起眼的瓦片和墙砖介绍,平民住宅是民国时期的廉租房,1937年建设的天桥平民住宅,被称为“第一平民住宅”,“如今,天桥平民住宅所在的位置已改为绿地,但我们仍能从这一砖一瓦中,感受胡同民居的风貌变迁。”

在这座“合院之城”里,处处都是策展人设计的“彩蛋”,尽显档案独有的浪漫。展柜里有两块来自民国时期西松树胡同一所民居的地砖——这里曾是北京市档案馆1958年成立时最初的馆址,配合展出的老照片上,当时民居小楼的样子清晰呈现。

由序厅向前,展览按照“驻足都市”“院落北京”“营城匠意”“历久弥新”四个部分徐徐铺开。

展览第一部分,“彩蛋”藏在一块蓝色胡同牌上——“档房胡同”四个字,是策展团队特意取的。“我们希望营造出一种在胡同中穿梭的氛围感。因为在清代,档房就类似于档案管理机构。”王小伟说,这条虚构的“档房胡同”,代表着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将带领观众走进胡同,驻足城市。

“我们系统梳理了6000余件馆藏档案资料,目前展出了3700余件,还将定期更换展品,不断丰富展览内容。”王小伟说,展览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展览项目,以“一城一院一胡同”为主题设计展陈空间,创新性地将档案史料与场景复原相结合,同时引入人工智能电子读档等技术,“从古老建筑到传统习俗,从名人轶事到百姓生活,每一份档案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现在。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观众能够领略古都的魅力神韵。”

天桥平民住宅拆除时留存的砖瓦

最大展品亮眼 3D打印还原“老北京城”

由“城”及“院”,展厅里复原了一座老北京民居院落,迈进院门,正房、游廊、垂花门、石桌凳、紫藤架等景观再现“胡同人家”,一景一趣。

伴着鸽哨声和“暮鼓晨钟”的回响,观众能够听到从清晨到晚上四合院内的声音变化,感受胡同院落的一日光影变化。四合院的“正房”嵌入多媒体互动手段,轻叩窗户,互动屏上就会显示出鲁迅、老舍、郭沫若、宋庆龄等在北京四合院中居住过的近现代名人,选择相关名人,即可调取名人事迹的数字档案。观众仿佛进入名人故居,体味不同文化浸润与文化修养。例如,一份1973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关于保护鲁迅在北京居住遗址保护问题的报告,详细列举了鲁迅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并提出保护建议:“我们现在把它保护下来,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可以恢复原状,供广大工农兵参观学习,看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当时是怎样艰苦奋斗的。”

四合院里的互动展项还有很多。观众可以观看多媒体动画,了解北京的礼仪文化,感受老北京人的家族观念和待客之道;还可以在石桌凳上玩一场互动游戏,动手搭一个“数字四合院”。

展览中最大的展品,是一座“老北京城”的巨型沙盘模型,占地约120平方米。这座沙盘模型通过3D建模打印制作而成,根据1比840的人工勘测图,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城的历史原貌。“我们整合利用馆藏地图、照片、影像、航拍图和测绘数据等档案资料,再现了老北京城内每一处街巷胡同、宫苑民居,呈现了各类建筑42万余间、5万余株树木。”王小伟说,围绕这座沙盘模型,展厅里还设置了AR互动设备,配合多媒体影片、四季变化光影等展示手段,讲述古都北京的营城理念、城市肌理、建筑形态。

通过3D建模打印制作而成的巨大沙盘模型还原“老北京城”。

观展·解码

一幅中轴长卷讲述老北京城“门道儿”

展厅中央,一幅“流动”的中轴长卷在展柜中铺开。一批与城市营建相关的档案,带着观众逛老北京城,看“门道儿”,了解背后故事。

前门五牌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是古代帝王出内城前往天坛、山川坛举行祭拜大典的必经之路。明清时期,五牌楼多次遭受火灾侵袭,屡遭重创。1935年,北平市推行“故都文物整理实施计划”,拆除旧有的木牌楼,在原址进行重建;1958年,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急剧增长,前门五牌楼无奈被拆除。直至2008年初,北京市决定参照原样、原工艺在原址重新复建五牌楼。

一份1935年北平市工务局修建前门五牌楼时留存的施工档案,精确记载了前门五牌楼的各项尺寸。著名古建筑专家王世仁先生说,这些精准数据均符合明清建筑法式的比例规范,充分展现了当时设计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准与严谨的工作风范。当年工程人员记载下的精准尺寸和相关详细情况,穿越了70余年的时光,成为五牌楼原址复建最真实、最可靠的依据,让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牌楼得以重现京城,续写往昔辉煌。

复兴门何时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门?一幅1946年复兴门修建时的施工工程图为观众揭晓了答案。王小伟解读,复兴门的前身要追溯至抗日战争年代,“北平沦陷后,1939年,日伪当局为配合所谓的‘新都市计划’,在东西长安街延长线方向各开辟了一个城墙豁口。” 抗战胜利后,在市民的呼吁下,两座城门正式更名,东侧的门命名为“建国门”,西侧的门命名为“复兴门”。

1946年,当时的北平市工务局在复兴门原有的豁口基础扩修了城台,增建了一座宽度达10米的拱券门洞。不仅如此,在城门的两面还增设了汉白玉石额,上面镌刻着苍劲有力的颜体大字“复兴门”,同时制作了能够推入墙内的铁门,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改善了东西向的交通状况。这份珍贵的档案,正是当年复兴门修建过程的真实记录。

参观者驻足了解北京城的历史和胡同里的风土人情。

两份工程蓝图标出近200家老字号

老北京的街巷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商业文化。展柜里,两份1932年北平市工务局关于修筑大栅栏、观音寺街等处道路暗沟的工程蓝图上,清晰标注了近200家大家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从侧面“描绘”出当时繁华的市井风貌。

大栅栏街长275米,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廊坊四条;明弘治元年(1488年)在胡同口设立栅栏,故改称“大栅栏”;清末此地商业发达,形成商业街区。曾经在京城流传顺口溜“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其中提到的马聚源、内联升、八大祥、四大恒都是大栅栏的商户银号。

观音寺街现在的名称是“大栅栏西街”,东起煤市街,西至樱桃斜街和铁树斜街东口交会处,全长323米。历史上,因其西端有座兴建于明代的“观音寺”而得名“观音寺街”。众多老字号如张一元、亨得利、先施公司、稻香村、桂香村都从这里发迹并名扬天下。

“从这两份蓝图上,可以找到每家店铺当年的建筑位置与门牌号。其中既有中华老字号同仁堂、瑞蚨祥等,也有当年的时尚品牌百代公司、屈臣氏等。”王小伟说,展览还配合档案设计了多个互动屏,观众可以查询老北京在不同时节的叫卖特色商品,感受丰富多彩、独具韵味的传统市井民俗。

1959年西单北大街的街景拼接影像局部

一幅安保行迹图展现旧时庙会盛况

胡同街巷里热闹的文艺盛会,也通过档案视角呈现。

一幅1947年的东便门蟠桃宫庙会游人行迹路线图,宛如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展现了庙会盛况。“在北京的道观中,蟠桃宫并不大,但它的庙会知名度却非常高。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连开三天蟠桃宫庙会是北京城当时最著名的民俗活动之一。”王小伟介绍,民国年间,蟠桃宫庙会的游人除了步行、车行以外,还可以骑驴,甚至还能在崇文门乘船而来。原来,在开庙会之前,会有专门人员将大通桥下的水闸打开,引通惠河水进护城河,形成水路,吸引更多游人前来赶会。“为了有效疏解交通,避免意外,庙会开办之前都需要协请警局派警员来维护秩序、安置摊位、疏导人流。这幅路线图就详尽标注了蟠桃宫庙会举办期间的警员安排、摊位设置以及行进路线和地理位置标识等。”

观展·提示

地点:北京市档案馆5层

展期:常设,每周一至周六开放,法定节假日除外

票价:个人凭有效证件入馆免费参观,团体参观需提前拨打电话010-87092157预约

本报记者 李祺瑶 文

武亦彬 实习生 谭策 摄

张存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