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立陶宛被称“欧洲淫窟”是偏见?去一次,会发现这小国多可悲

旅游资讯 26 0

立陶宛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欧洲小国,在欧盟内部的存在感也非常低。

总面积仅有6.53万平方千米,而根据2024年的人口数据,立陶宛人口仅为287万人,基本上和我国一个普通地级市的人口规模差不多。

但自从立陶宛跳出来和中国对着干之后,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立陶宛了,如果立陶宛想要凭借这种方式出名的话,那立陶宛确实是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不过立陶宛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实际上立陶宛表面看似光鲜,实则有一段悲惨经历。

立陶宛跌跌撞撞这么多年,并没有过几天好日子,甚至因一个让人难以启齿的产业而成为“红灯区”的代名词。那么,这些产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堪回首的经历呢?

其实去过一次,就会发现它有这个代名词绝不是对它的偏见,而且这个小国的可悲也绝不是因为单纯的“运气不好”。

——我们先回顾一下立陶宛的历史,毕竟这是它如今处境的根源所在。

在历史上,立陶宛还是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的,格迪米纳斯大公的统治时期是立陶宛历史上第一个被视为强国的时期,其领土扩张到了鲁塞尼亚。

在这期间包括西斯摩棱斯克地区、南波兰和基辅都被纳入到立陶宛,而后续我涛湾控制的地区逐渐扩大到包括现代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并在15世纪组成了一个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黑海的大国家。

等到14世纪中期,立陶宛大公阿尔吉尔达斯又将领土扩大了很多倍,等到14世纪末期,立陶宛大公国成为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范围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波兰和俄罗斯的一部分。

可见,当时的立陶宛是多么的强盛,但立陶宛也逃不过历史周期律,强盛过后便是不断走下坡路。中间的起起伏伏,也只不过是无奈的挣扎。

曾经无比辽阔的疆域也在立陶宛大公国实力减弱的过程中不断缩小,割让领土成为了立陶宛大公国的日常操作。

等到后来俄国势大,开始对立陶宛等国发动战争,立陶宛为了寻求波兰帮助,和波兰合并成为波兰立陶宛王国。

可以说,一开始联邦的实力是比较强劲,有时候还能略占上风,可如果这种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话,相信立陶宛也绝不是现在龟缩一地的欧洲小国。

但后来立陶宛联邦被一系列战争所削弱,国力持续衰减;反观沙俄的战争潜力在不断增加,这种此消彼长的状态让双方实力的天平最后打破。

终于,立陶宛联邦在1655年被沙俄击败,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被沙俄占领,当时沙俄大军在维尔纽斯城内到处劫掠,很多立陶宛的历史文物以及珍贵档案都被一扫而空。

当然,这也只是开始,因为后续瑞典军队也在立陶宛联邦境内大肆扫荡,各种战争让立陶宛联邦疲于奔命,最终在各国不断瓜分之下而彻底灭亡。

当时,立陶宛大公国大部分领土基本上都被俄国占领了。不过在立陶宛被沙俄侵占时期,立陶宛人并没有放弃复国想法,各种起义活动频繁发生,但始终没有脱离俄国的掌控。

等到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又落入了德国的手中。不过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立陶宛终于可以实现独立。

只是立陶宛却依旧逃不开命运的安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迫屈服于苏联,成为苏联的成员国。在强国之间反复挣扎,就是立陶宛悲惨命运的直观体现。

不过好在1990年,立陶宛终于为自己争来了自由,彻彻底底的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

可是独立的代价是什么?意味着要面临更加直接的经济冲击。还记得我们上面提到立陶宛被称之为“红灯区”吗?实际上就是在经济生活过不下去的情况下,立陶宛民众的生存之道罢了。

在苏联体制内的时候,立陶宛是靠集体农庄生活的,通过上交农作物来换回较为稳定的收入,基本上可以满足基础的生活。

但是等到苏联解体,立陶宛失去了市场,国内的各种工厂也都纷纷倒闭,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都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人们都没有钱,国家自然也是资金见底,如何实现经济转型,成为了立陶宛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这个时候,立陶宛国内遗留下来的历史城堡成为了经济转型的新思路,反正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改成具有历史风韵的特色旅馆。

而就是这样的思路转变,让立陶宛的生意火了起来,旅游业让立陶宛的经济止跌,可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如果单单就这样,立陶宛也并不会被“污名”,可谁叫立陶宛政府的经济转型慢慢偏离了轨道呢?因为立陶宛政府专门搞所谓“中世纪主题”红灯区,这是光明正大的把一些灰色产业摆到台面上。

立陶宛政府的初衷,或许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可没想到,这产业发展渐渐有些刹不住车了,等到立陶宛政府想要控制这类产业发展的时候,才发现立陶宛的经济已经和这类产业深度绑定。

如果想搞一刀切,肯定会伤及国家经济,这也让立陶宛政府犹豫不决,只能任由其规模进一步扩大。

最后,这类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是人口拐卖案件居高不下,而且根据统计立陶宛20%以上的该类工作者是未成年人,另一方面则是疾病患病率飞速上涨。

此时如果立陶宛想要遏制这类产业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有其他的经济支柱来保证国家经济不受影响,可立陶宛政府并没有把握住机会,反而给自己挖坑跳了进去。

至于立陶宛自己吃了多少亏,也只有自己知道了,这其中也涉及到了我们。

要知道本来中国和立陶宛之间还是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毕竟中国稳定而庞大的市场,对于立陶宛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立陶宛的乳制品以及肉类产品都可以卖到中国。

当然,这也是符合我们的利益需求的,这本身是双赢的开始,我们也打算在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投资建设一个新港口并提供各种设备,包括新技术。

但没想到,随后情况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美国的不断挑唆之下,立陶宛居然将中国视为“重大威胁”,针对于中国在立陶宛的各项投资以及相应的合作项目都开始挑刺,最后导致中立两国合作出现很大的问题。

甚至还在台湾问题这一原则性问题上挑衅中国,中国自然不可能再给立陶宛好脸色,因为这是中国的底线,绝不可能被轻易践踏。就这样,立陶宛也是错过了自己的绝好机会。

回归立陶宛本身,尽管这些年立陶宛的科技产业发展还算可以,但始终无法摘除自己脑袋上的歪名,只能越涂越黑。

事实上,之所以立陶宛的这类产业“长盛不衰”,关键是其中有既得利益者,这一产业来钱太快,让很多人不愿意放弃,这其中的黑暗自然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如果按照这种方向发展,立陶宛不说名声尽毁,也会沦为欧洲笑柄。毕竟乌克兰之所以会出现很多那类工作者,那完全是国家动荡产生的附加产物,但立陶宛基本上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