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会展:政策赋能,创新引领未来

旅游资讯 19 0

国家对数字化的大力推动,犹如一阵强劲的东风,为会展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以《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意见》为例,该政策的出台为文化领域,其中包括会展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和明确的引导方向。会展行业作为文化交流与展示的重要平台,借助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这股东风,能够更加高效地整合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展览形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地方政策积极响应,上海会展行业蓬勃发展

许多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上海市更是走在前列。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市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意见》明确鼓励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文化会展模式,大力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众多上海会展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会展新路径。例如,有的企业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精心打造沉浸式展览空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文化场景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还有的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目标观众,极大地提高了展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具体数据来看,2023 年,上海市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 681 个,举办总面积达到 1732.67 万平方米,办展面积已恢复至历史最高的 2019 年的近九成水平。其中,举办规模超过 10 万平方米的展览数量有 50 个,30 万平方米以上规模的展览数量为 7 个。2024 年 “五一” 期间,正值第五届上海 “五五购物节”,全市线上线下消费金额高达 530.3 亿元,充分体现了文化会展与商业、旅游、体育等领域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良好消费带动效应。

此外,该政策还积极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场等文化场馆的数字化转型。相关数据显示,线上参观人数、线上活动参与人数等指标明显增长。例如,上海某博物馆在数字化转型后,线上参观人数比转型前增长了 50%。

政策鼓励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上海涌现出一批新兴文化科技企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些成果充分表明该政策对上海会展行业的积极推动作用,促使上海会展业在规模、消费带动、线上发展、文化场馆转型及新兴业态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上海的举措打破了传统会展的时空限制,拓展了展会辐射范围,扩大了影响力,为参展商和观众带来更高效参展体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为各地方开展数字化会展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路径。

广州高交会:数字化会展的典范

广州的高交会作为数字化会展的典范,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出强大实力。从技术创新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高交会吸引了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与。例如,在第 25 届高交会上,来自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大量展商和专业观众的汇聚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技术的交流。众多新产品新成果的发布,推动了技术创新的扩散。以第 25 届高交会为例,累计入场 24.8 万人次,累计洽商交易金额 372.79 亿元,展会总面积达 50 万平方米,举办重大活动 132 场,发布新产品新成果 681 项。高交会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搭建了重要平台,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据统计,通过高交会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在后续的几年内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数百亿元的经济增长。对新兴产业的培育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从产业集群理论来看,高交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相关产业的集聚,形成了产业协同效应,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例如,在高交会的带动下,广州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入驻,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国家政策的引领为会展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市的政策实践为各地开展数字化会展工作提供了有益思路和方法,其在规模、消费带动、线上发展、文化场馆转型及新兴业态培育等方面的成效显著。广州高交会等实践则展示了数字化会展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运用产业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等理论,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数字化会展发展之路。在数字化时代,会展行业应紧紧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展览形式,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参展体验,共同推动会展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的跨越,为文化交流、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