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清明亦上河,高梁桥畔游人以万计

旅游攻略 18 0

清明上河,宋代东京人上汴河,明代北京人上高梁河。高梁河畔,是明代北京人的踏青首选之地。高梁河在北京城西,河上有桥叫高梁桥。

《帝京景物略》中说高梁河:“水从玉泉来,三十里至(高梁)桥下,荇尾靡波,鱼头接流。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这风景,可比汴河两岸美多了。明代袁宏道著的《瓶花斋集》也说,“高梁桥……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柳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即庙宇)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不但自然景色优美,还有掩映在绿树之中星罗棋布的酒肆饭馆、楼台别墅、道观庙宇。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到清明之日,都人踏青高梁桥,“游人以万计,簇地三四里”,好像是整个北京城的人都出动了。这里不仅景色远胜过汴河两岸,游人也比宋代《上河图》上多得多了。看:“舆者则褰,骑者则驰,蹇驱徒步,既有挈携,至则棚席幕青,毡地藉草。”用今天的白话说就是:清明节这天,北京人有乘车的,有骑马的,有步行的,带着老婆孩子来到高梁河畔。有的支起帐篷,有的席地而坐。

袁宏道在《游高梁桥》诗中写道:“花时晴色釀芳原,出郭犹如出槛猿。”出城踏青的人,竟然像出笼的猴子一样兴奋。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他袁宏道,君不见:他游了一次感到不尽兴,于是又来了一次,有诗《复游高梁桥》为证:“随荫即开席,酒倾若洪波。归路及严更,门尉稍谯呵。”树荫之下到处是开怀畅饮的人。天都黑了,他们还流连忘返,以致城门不能按时关闭,守城的军士都有些抱怨了。

这里为什么如此吸引人?因为不仅景色宜人,还有各种可观看的表演:“扒竿、觔头、倒喇、筒子、马弹解数、烟火水嬉”。那各种节目之精彩,拿到今天的马戏舞台上表演也毫不逊色。杂技“扒竿”:立竿三丈,艺人赤裸上身攀上竿首,“舒臂按竿”做倒立;还能“受竿以腹”——用竿首顶着肚子,张开四肢,让身体旋转!原来如此惊险的动作明朝的艺人就能做了。“背竿”的难度更大:背对竹竿用腿夹住,双手合十向观众俯仰礼拜数次,然后一个觔头翻身而下!有演杂技的,还有表演说唱的——“倒喇”。这是一句是蒙古语,意思是“唱”。“倒喇”艺人“掐拨数唱”——自己伴奏自己说唱,其中既有插科打诨,也有“鸣哀如诉”,演绎着打动人心的故事。还有古老戏法——“筒子”:三个筒子“示以空空”,却从中能变出鸽子和猴子来。更为惊险的是马术表演,有二十四式,“人马并而驰”,人忽然跃上奔跑的马,在马背上作倒立,还能做“镫里藏身”,俯身捡起掉在地上的马鞭等等。弹弓术就更厉害了:往空中射出一弹,待其降落再射一弹,两弹在空中相遇而碎;两人相向互射,两粒弹丸在途中相撞——如果撞不到一起,两人都将被弹丸击中。还有“踵丸”:将一粒弹丸踩在脚下,张弓向自己的脚射出一弹,观众没看见表演者脚动,却见他脚下的弹丸已被击碎。如此精准,令人惊叹。天色暗下来以后,还有放烟火的:鱼、鳖、鸥、鸭子等形状的灯亮着浮出溪水,“屡出则爆……烟焰满溪焉”。因为太热闹、太好看了,游人都不想回城了。崇祯间国子生朱茂昞《清明日过高梁桥》的诗中写道:“看场压处掉都卢,走马跳丸何事无?哪得丹青寻好手,清明别写上河图。”诗的意思是:高梁桥下到处是黑压压的人群,都在看杂技、马术表演。去哪找一位丹青妙手,据此再画一幅《清明上河图》呢?都卢,就是杂技中的攀竿,据说这种技艺是古代都卢国人的擅长;都卢国在南海。

进入清朝,高梁河畔的风水宝地逐渐被王公贵族占据,先后建起了乐善园、继园。乐善园是康亲王杰书的私人园林,继园是康熙第三子允祉的花园。乾隆年间,弘历的母亲孝圣皇太后曾居住在畅春园,乾隆要到畅春园向母亲问安,经常乘舟往返于长河之上。乾隆十二年,弘历重修已荒废的乐善园和继园,使之成为了皇家行宫。乾隆十六年,弘历又在高梁桥之北修建了倚虹堂,作为登船之前的小憩之所。直到清末,倚虹堂仍是御用码头,慈禧太后在此小憩后登船去颐和园。高梁河于是成为皇家禁地,清朝的北京百姓再想像明代那样在高梁河畔游春踏青、赏玩娱乐便不可能了。

作者:宗春启

流程编辑:U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