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守护民族传统村落“生态底色” 擘画美丽乡村新图景

旅游资讯 14 0

3月31日,黔东南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凯里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最密集、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黔东南州始终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州41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省的54.82%、全国的5.09%。近年来,当地生态环境系统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为原则,创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助力乡村“颜值”与“内涵”双提升,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生态振兴的特色路径。

新闻发布会现场。

分类施策,探索治理新模式。针对村寨分散、环境容量大的特点,黔东南州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为导向,科学制定“一村一策”治理方案。在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试点“专用化粪池+庭院消纳式土地渗滤技术”,通过工艺切换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麻江县贤昌村将酸汤酿造微生物技术应用于养殖粪污处理,破解养殖污染难题;黄平县东坡村则采取分散式治理模式,降低管网建设成本,提升治理效率。此外,全州同步推进“两改两治理”和“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治理经验。

长效管护,构建“五位一体”机制。为确保治理设施长效运行,黔东南州创新建立“建、管、运、维、查”五位一体管理体系,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通过引导村民参与项目设计建设、将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及积分制管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目前,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已达50.1%,2130个行政村中1060个完成治理,2024年新增47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及696个行政村污水治理任务,并计划2025年实现409个传统村落治理全覆盖。

晨雾中的摆贝苗寨。吴运镇摄

随着“污水靠蒸发”向“绿水绕村流”的转变,黔东南州乡村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动能。2025年,该州将建成2个美丽乡村示范县,力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赶超全省平均水平,打造“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图景。如今,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村民幸福感显著提升,黔东南州以生态之笔绘就的美丽乡村画卷,正成为美丽中国、美丽贵州建设的生动实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编辑 余光燕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