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和服赏樱,是否该反思文化与历史的底线?

旅游资讯 10 0

4月3日,两位中国女子身着日本和服在北京玉渊潭公园赏樱花一事引发广泛关注与批判。

玉渊潭公园的樱花虽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的赠礼,但它承载着民族伤痛记忆,并未因时间而消弭。此前,南京鸡鸣寺樱花树下穿和服、武汉大学驱逐和服游客等事件,都表明日本和服作为极具民族属性的文化符号,极易唤醒公众对侵华历史的集体创伤记忆。特别是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地鸡鸣寺,曾是日军屠杀据点,此类场景叠加和服元素,本质上是对历史伤痕的漠视。

和服已演变为日本独有的民族文化标志,它与武士刀、神社一样,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期的文化载体。在玉渊潭这类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场所(中日邦交象征地),刻意选择和服拍照,既混淆了樱花的文化归属,也忽视了公共空间的文化伦理边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本皇室追捧中国紫砂工艺,这说明文化自信应建立在主动输出而非被动模仿之上。

部分人主张“穿衣自由”,然而自由应以不损害公共利益为前提。大连日本风情街、武汉母女穿和服事件引发的舆论反噬,都说明公众场所的行为需考虑民族情感底线。若将自由简化为“法无禁止即可为”,则无异于纵容历史虚无主义。2010年成都汉服被误认为和服遭围攻事件虽极端,但揭示了民族符号在公共空间的高度敏感性,个体需对行为的社会影响保持敬畏。

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如苏一堂紫砂锅通过创新设计征服日本市场,而非表面化复制他国文化符号。年轻一代对毒教材侵蚀文化认知的反思,恰恰说明历史教育需强化民族主体性叙事。我们鼓励欣赏樱花之美,但更应倡导穿着汉服等本土服饰,将玉渊潭从“中日友好象征”转化为“中国文化展示窗口”。

尽管当前法律未明确禁止穿和服,但道德层面的公序良俗约束不可或缺。网友提出的“在家裸体不违法,但不可公共场所裸奔”类比极具启示性。当个人行为引发群体不适时,法律缺位不应成为突破道德底线的借口,公园管理者有权基于维护游览秩序进行劝导。

玉渊潭和服事件绝非简单的个体审美选择,而是检验民族历史观与文化主体性的试金石。我们既要警惕极端民族主义,更需建立“创伤记忆尊重 - 文化符号甄别 - 场合伦理考量”的多维行为准则,将文化自信扎根于传统创新而非符号挪用,方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