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赚过亿!中国人的“心灵庇护所”,变成了最大“销金窟”

旅游资讯 6 0

太火爆了!

清明节假期第一天,灵隐寺已经人山人海,挤的一动不动啦!

都说站在樱花树下,谁都美,但无奈人比树还多。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上海静安寺、北京雍和宫、厦门普陀寺。

你发现没?现在的年轻人,假期不去游山玩水,改来寺庙烧香了!

根据携程数据,自2023年起,佛教文化类景区的门票预订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比涨幅高达310%。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已成为寺庙文化热潮的主力军,其中95后和00后占比高达50%。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虽是一句调侃的话,但年轻人主动涌入寺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空门”,从“佛系少年”变成“佛的少年”。

而传统意义上的佛门净地,也早已不再局限于香火供奉,而是逐渐转型为兼具多元功能的文化空间。

其中,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寺庙非北京的雍和宫莫属。

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藏传佛教寺院,曾出过乾隆和雍正两位皇帝,享有“龙潜福地”的美誉。

更何况,雍正本人还是个勤政的工作狂。放在当今的语境里来理解,这块风水宝地象征的绝对是事业运的巅峰。

因此,雍和宫成了求事业、财运和学业的宗教文化圣地,迅速成为年轻群体的热门打卡地。

不少人分享,去了雍和宫后,感觉自己满血复活了。

此外,雍和宫的“香灰琉璃手串”也成了清一色俊男靓女的心头爱。

尽管价格动辄数百元,也难以阻挡众人高价请一串的热情。

因为手串是佛前香灰搭配各种颜色的琉璃烧制成的,年轻人相信其蕴含了往来香客的念力,再加上大师开光的加持,那就会更灵验。

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词“雍和宫手串”,相关话题的浏览量已达4.5亿次,超过39万篇帖子与上万件相关商品应运而生。

即便是原本并不关注寺庙文化的年轻人,也在社交平台的影响下,逐渐被“种草”。

当然,火爆的寺庙远不止雍和宫一家。

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卧佛寺,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准备出国深造或求职的毕业生。

由于“卧佛”与英文“offer”发音相似,卧佛寺便成了求职年轻人的热门去处,甚至有人总结出“求offer,必拜卧佛寺”的说法。

而在杭州的灵隐寺,每逢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寸步难行。

不过,杭州的本地人更倾向于前往与灵隐寺仅一字之差的灵顺寺。他们称灵顺寺为“最灵的财神庙”。

尽管灵顺寺的知名度和火爆程度不及灵隐寺,但前来参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

除了在庙里拜财神,一些年轻人还带着刮刮乐前往,希望在神佛的保佑下中大奖。

对此,有网友调侃:“烧5毛钱的香,许500万的愿。”

年轻人纷纷涌向寺庙,而寺庙也用自己的方式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与年轻人形成了双向奔赴。

据相关研究机构的预测,2025年我国寺庙经济市场的规模预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2023年,有人对寺庙的人流量和收入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近几年的“寺庙热”中,许多知名寺庙仅凭借门票收入就能轻松实现上亿的收益。

以灵隐寺为例,门票30块,但你别小看这30块。

2023年,灵隐寺接待游客超过1200万人,按此计算,门票收入就超过了3.6亿元。

即便是门票价格较低的小寺庙,其门票收入也已超过五千万。

除了门票收入,与“敬香”相关的各种服务也是寺庙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寺庙的入场门票通常包含三支清香,但不少游客会追加更多、更大的香,来表示对神明的敬重与虔诚。

在追加香火时,游客选择的香品和价格各不相同,千元级别的香火在如今的寺庙中已屡见不鲜。

寺庙收入的第二大部分,就是寺庙的周边产品,比如:文创产品、咖啡奶茶等,商标授权、收租、广告费等等。

其中,雍和宫的手串、灵隐寺的“灵隐十八籽”、南京鸡鸣寺的柿柿如意香囊,都是寺庙周边的热销品。

除了用的,喝的也颇受欢迎。

例如,五台山的特色酒,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还有鸡鸣寺约15元一杯的“鸡鸣奶茶”。

此外,各类寺庙咖啡也悄然助力寺庙经济的蓬勃发展。

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苏州重元寺的重缘咖啡、台州隆兴寺的见佛咖啡,只要哪个寺庙推出咖啡,哪个咖啡便迅速火爆全网。

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周边,许多有名气的寺庙还会推出各种面对公众的“修行班”和“培训班”。

比如,少林寺专门为青少年开设的武术培训班,以及为职场人士设计的修禅班,旨在帮助年轻人缓解工作压力。

年初,五台山的普化寺也推出了一项清修活动,从大年初一开始,持续三天两晚。

在此期间,参与者不仅可以进行朝拜和参加禅修课程,还有机会临摹圣象,抄写经书真迹。

不过,这种服务还得本人到场,繁忙到抽不出身的年轻人,选择了在线修行,“电子木鱼”应运而生。

应用商店里的木鱼APP,下载量超过2000万。

除了禅修班培训班,以寺庙名义开设的养老院和度假社区,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趋势。

根据澎湃新闻,无锡的灵山小镇·拈花湾推出了多种度假公寓。

既有40到78平方米的小户型,也有大面积的院落和独栋别墅,售价在每平方米2万元左右。

而在福建三明,吉祥寺则开设了中国首家“寺院养老院”,专门为当地老年人服务。

此后,各类“寺庙养老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颇有成为禅修课之外的新收入来源的潜力。

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年轻人在工作、生活、学业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焦虑和内卷已成为常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玄学就成了一种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心灵疗愈方式。

在寺庙涌动的人潮中,与其说人们是在向泥塑金身祈求解脱,不如说是芸芸众生在梵音中寻找自我和解的渡口。

在游逛寺庙、烧香拜佛、请串开光的过程中,人们将焦虑与忧愁留在了庙宇的晨钟暮鼓里,将好运与期待带回到城市的车水马龙里。

年轻人的苦,只有寺庙最清楚。

寺庙静默无言,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只需花上25元的门票,便能置身于香客云集的氛围中,获得整整一个月的心理能量补给。

一声“菩萨保佑”,是高压生活中一剂释放焦虑的良方,而三炷香的袅袅烟雾,则是纷乱心绪中的一丝宁静与释然。

正如网友所言:“我们求的不是佛,是生活的安慰剂。”

寺庙经济的火热,归根结底还是老生常谈的情绪问题。

年轻人带着各自的诉求,穿梭在不同的殿宇之间,完成一场场充满仪式感的“情绪定投”,在精神的世界里寻找希望与慰藉。

打开情绪消费的新视角,寺庙经济的“出圈”,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对于品牌而言,与其追逐风口,不如修炼“情绪洞察力”。

毕竟,未来的商业社会注定会卷到极致,能够洞察并征服用户情绪的品牌,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