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泰山“开山第一庙”,人少景幽,一处非常值得一游的免费景点

旅游攻略 37 0

清明假期,登泰山的游客一如既往的多,盘道上、景点内无不是摩肩擦踵,陶醉在美好的景色中。但是,有一处景点人却不是很多,看起来还显得稍有些冷清,它就是被誉为“开山第一庙”的关帝庙。提起关帝庙,人们都不陌生,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它的存在。原因无他,“忠义”为先,既有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忠诚,又能满足庶民对义气的追求。

泰山关帝庙,位于红门路北端西侧,紧邻泰山步行登山口,始建年代无考,庙内康熙壬戍年(1682年)碑记载,其地关帝庙“古已有之”。里面供奉三国蜀汉名将关羽,因其是忠义的化身,后世以楷模加以崇拜、神化。宋徽宗曾加封号为“忠义武安王”、“崇宁至道真君”;明万历帝封“三界伏魔大帝”;清顺治帝则封“忠义神武圣大帝”。扼登泰山门户,地位显赫。

在《泰山道里记》中记载,该庙在清康熙、乾隆年间曾相继拓修。后来,泰安盐业、典当业的山西大商贾又捐资进行扩建,晋商的频繁祭祀与商业活动,使关帝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成为商贾云集、融合信仰与经济的枢纽。

它建筑格局上分为山西会馆和关帝庙两部分,总占地约三亩有余。殿堂鳞次栉比,楼台错落有致,空间虽不是很大,但胜在紧凑和谐,走进其间,感觉不到丝毫的突兀。它依山势层层上升,古柏老槐夹杂其间,幽静富丽是一处非常值得一游的免费景点。

主要建筑有戏楼、拜棚、崇宁殿、圣母殿等,兼具祭祀、娱乐与集会功能。戏楼是祝赞关帝演戏之所,也是商人节日庆典举行PARTY的地方;拜棚是祭祀关帝时举行拜谒活动的场所,既可祭拜,又可观戏,体现了“神人共娱”的设计理念。崇宁殿是关帝庙正殿,始建于明代,因宋徽宗崇宁三年赐封关公“崇宁至道真君”而得名,殿内主祀关公,次祀是关平和周仓。圣母殿位于最后面,主祀泰山碧霞元君。

主要景观有龙凤槐、汉柏第一、小瀛洲、诗竹园等,其中龙凤槐相传为唐高宗与武则天封禅泰山时手植,枝叶相连象征帝后同心,赋予关帝庙与封禅文化的直接联系。“汉柏第一”据传为汉武帝封禅时所植,枝干粗壮,形态扭曲蜿蜒,古朴沧桑,进一步强化其历史厚重感。小瀛洲,名称来自于李白的诗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细流清浅,景观别致,让人赞叹。诗竹园,修竹夹道,翠杆千挺,意指关公品行气节。

那么,它为什么被称为“开山第一庙”呢?

众所周知,关羽“忠、义、勇”的形象被历代帝王与百姓推崇,也被

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奉,佛教称“伽蓝菩萨”,道教称“关圣帝君”,儒家尊为“武圣”,关帝庙因此成为多元信仰的汇聚地,契合泰山“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质。它既是开始登山的第一个景点,也是晋商精神与三教融合的载体。在这里,忠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触摸的温度;信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能够传承的力量。

之所以人少,是因为关帝庙的正门南大门在登山大门下面,登泰山的小伙伴,主要目的是体味“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在红门游客中心出来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匆匆右转,就开启登山之旅。对于沿途一些小的景点,相对不是很看重,这也让它成了人少景幽的宝藏景点,就如同经石屿,不去看看的确可惜。

极顶有孔子庙,有文圣,“登泰山小天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山下有武圣,镇守泰山大门,“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无形中也衬托出泰山的地位之高,可以说,“天下第一名山”的烙印无处不在。也许,它在自然景观方面可能逊色于其他名山大川那么一丢丢,可在文化内涵方面却是独一档的存在,没有之一!你拿不下,你也拿捏不了!

我是@泰安人泰山事,喜欢这篇文章,就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加个关注点个赞,转发出去留个言!期待分享您的建议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