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馆/酒店有害生物防制操作规程》WS/T688-2020
一、标准框架与核心要点
适用范围
适用于宾馆饭店中鼠类、蛾蝇、蝇类、蚊虫的防制工作,覆盖客房、餐厅、厨房、地下室等重点区域。
规范性引用文件
引用GB/T系列标准,包括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如GB/T 23795-23798)、密度控制水平(如GB/T 27770-27773)及化学防治技术指南(如GB/T 31714-31715),为操作提供技术依据。
术语定义
明确定义“病媒生物”“防鼠设施”“防蝇设施”等关键概念,例如:
防鼠设施:阻挡鼠类进入的装置(如挡鼠板、金属栅栏);
防蝇设施:纱窗、风幕机等阻止蝇类接触食物的设施。
防制原则
环境治理优先:清除垃圾、封堵孔洞(缝隙≤6mm)、硬化地面;
物理防治为主:安装防鼠板(高度≥600mm)、纱窗(网眼≤16目);
化学防治补充:选用低毒药剂(如溴敌隆蜡块),厨房禁用杀鼠剂。
二、操作规程核心步骤
危害调查与评估
调查方法:
鼠类:鼠迹法(记录鼠洞、粪便等);
蚊虫:路径法+勺捕法(检查积水容器);
蝇类/蟑螂:目测法(统计阳性房间数)。
重点区域:厨房排水沟、垃圾房、地下室管井、客房衣柜等高风险区。
评估指标:鼠迹阳性率≤2%、蚊幼虫路径指数≤0.5处/km。
技术方案制定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方案,内容包括:
环境治理(清理积水、封堵孔洞);
物理设施(安装挡鼠板、风幕机);
化学防治(滞留喷洒、胶饵点施);
安全规范(药剂存储、操作人员防护)。
操作程序
环境治理:每日清理垃圾、疏通管井,水培植物每周换水;
物理防治:
鼠类:室外布放毒饵站,厨房用粘鼠板;
蚊蝇:景观水体养鱼,垃圾处布捕蝇笼;
化学防治:蚊虫用高效氯氰菊酯,蟑螂用吡虫啉胶饵。
安全与评价
安全措施:药剂独立存储、施药后通风30分钟;
效果评价:计算密度下降率 �=��−����×100%P=DbDb−Da×100%,达标阈值需符合国标。
三、附录工具与创新应用建议
调查表使用(附录C)
通过《鼠类侵害调查表》《蚊虫侵害调查表》等标准化记录数据,动态监测虫害风险。
设施安装指南(附录A、B)
防鼠设施:重点覆盖管线孔洞、厨房出入口;
防蚊蝇设施:出入口装风幕机,排风口加防虫网。
技术创新方向
智能化监测:部署红外感应设备实时追踪鼠类活动;
绿色防治:推广苏云金杆菌(Bt)灭蚊幼虫,减少化学药剂依赖;
数字化管理:建立电子台账,整合监测数据与维护记录。
四、总结与实施价值
该标准为宾馆饭店提供了系统化、量化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兼顾安全性与可操作性。通过环境治理阻断孳生源,物理设施构建防线,化学防治精准补漏,辅以数据驱动的效果评估,可显著降低虫害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同时提升酒店品牌形象与宾客满意度。
实施建议:中小型宾馆可简化路径指数计算,聚焦高频区域;大型酒店需结合智能工具优化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