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的洛阳,因一株牡丹成为全球焦点。在王城公园牡丹阁前,被誉为 “牡丹界大熊猫” 的 “金丝贯顶” 再度惊艳绽放,乳白色花瓣层叠如莲,花心处金色花药残留如金丝穿缀,吸引游客排起百米长队争相打卡。这株由洛阳园艺师 1969 年培育的珍稀品种,不仅是全球唯一活体植株,更以其独特的花型、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解码中国牡丹文化的当代密码。
“金丝贯顶” 的诞生堪称植物学界的奇迹。1969 年,王城公园园艺师在杂交育种实验中,偶然发现一株牡丹出现变异 —— 花瓣基部残留黄色花药,形成 “金丝穿顶” 的独特形态。此后数十年间,科研团队通过无性繁殖技术,成功稳定其性状,使其成为独立品种。
“它的花瓣质地如同宣纸,需在特定湿度、光照条件下才能呈现半透明质感。” 王城公园牡丹研究所所长王强介绍,为保护这一 “活化石”,园区为其定制了温控大棚,配备湿度传感器和遮阳系统,甚至研发出 “牡丹专用营养液”,确保其每年 4 月准时盛放。
这种 “皇冠型” 花型打破了传统牡丹的对称美学,被中国花卉协会评为 “近十年最具创新性的牡丹品种”。2023 年,其花型设计还被故宫博物院文创团队借鉴,推出 “金丝贯顶” 主题珐琅彩茶具,单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金丝贯顶” 的走红,绝非偶然。洛阳牡丹文化节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其背后是 1600 年的文化积淀。
“这朵花承载着中国人对美的极致追求。” 中国花卉协会副会长赵梁军表示,“金丝贯顶” 的价值不仅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在于其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从 1969 年实验室里的变异植株,到 2025 年全球瞩目的 “顶流”,“金丝贯顶” 的传奇印证了一个真理: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科技的托举、创新的勇气和全球化的视野。当游客们在王城公园举起手机,记录下 “金丝贯顶” 的绝美瞬间时,他们不仅在见证一株牡丹的盛放,更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这朵花的故事,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当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