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巴颜喀拉始,黄河奔流而下,时而激涌,时而缓行,穿千山,越万壑,最终在山东东营入海而去。
步入黄河三角洲,荻花轻摇,水生波光。这一瞬,恍若是与古老民族诗意的初遇,是关关雎鸠,亦是蒹葭苍苍。大河之洲,不仅滋养了两岸的生灵万物,更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鸟类迁徙途中的驿站。
那些诗经中的飞羽,此刻就在眼前。
飞鸟相还 在河之洲
天空如洗,阳光洒落水面,化作闪烁的金色碎片。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透过望远镜,可见一只天鹅轻盈地浮在水面,长颈弯曲并轻轻后仰,阳光随着它荡起的细波层层铺展。
镜头缓缓移动,一只接一只的天鹅闯入画面。“一共8只,这是首次发现疣鼻天鹅在黄河口繁殖。”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说,“这对成年疣鼻天鹅每天都带领着6只幼鸟觅食。最初发现它们一家是今年6月,目前小天鹅体型接近成鸟,成长健康。”
选择在黄河口安家的不光是疣鼻天鹅。今年5月,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在辖区内首次观测到黑脸琵鹭自然繁殖,并进行了持续监测。黑脸琵鹭是世界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种群数量不足7000只,被视为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性物种。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暖温带区域内最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典范,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候鸟前来栖息。在今年7月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的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目前,保护区内的鸟类由最初的187种增加到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5种,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赵亚杰介绍。
湿地修复 百草奋兴
被坚定选择的背后,是无数日夜的全力以赴。珍稀鸟类翔集于此,正源于湿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九曲黄河,挟带着无尽的黄沙奔腾万里,最终在东营市的河口地带缓缓沉积,构筑起一片在暖温带中广阔无垠且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它完整而生机勃勃。然而,这份自然奇迹也承载着脆弱性。黄河三角洲广泛区域遭受着土地盐碱化的严峻挑战,唯有黄河充沛的水量与携带的足量泥沙,方能逐步抵御海浪侵袭,守护这片土地免受进一步的侵蚀。
“1988年我刚入站时,这里还是荒草丛生、漫天黄沙。”黄河口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张希涛说,由于土壤盐渍化等原因,辖区一度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湿地修复工作非一日之功。
水是维系生态系统的基石。“保护区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工程,连通水系241公里,疏通潮沟76公里。这一举措丰富了淡水资源,有效遏制了盐碱水对土壤的侵袭,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 保护区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介绍。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治理,也是生态修复的一个难题。自1990年被引入黄河三角洲以来,互花米草经历了急剧扩张,至2021年其覆盖面积已突破8000公顷。
“在互花米草密集覆盖的区域,海流动力显著减弱,潮沟系统遭遇严重淤塞。本地特有的生态物种因生存空间被挤压而逐渐消失。贝类、蟹类等依赖这些生态系统的底栖生物也大量死亡。鸟类栖息与觅食区域因互花米草的扩张而大幅缩减。”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王安东介绍。
2020年以来,保护区先后投资3.47亿元,连续实施了五期互花米草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总面积8733公顷,清除了互花米草存量,全面遏制了互花米草扩张。
“目前,保护区内互花米草的清除率在99%以上。互花米草治理和种植盐地碱蓬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了本土植被覆盖率,恢复原生态本底环境,加快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进程。”周立城说。
于垦东12观测站处远眺,昔日高达两米、肆意蔓延的互花米草已悄然退场。此刻,广袤的盐地碱蓬绽放出鲜艳的红色,宛如一张绚烂的红毯,温柔地覆盖在滨海滩涂湿地上。
智慧监测 群生消息
远来黄河流不尽,望去渤海潮涌生。
曾经的候鸟监测者们,为了掌握“任性”的潮汐、复杂的地形,查阅潮汐表,请教当地渔民,规划合理的调查时间;还要研究最新的遥感影像图,解译分析潮沟分布特点,设计科学的调查路线。
“我和队友们穿着齐胸高、密不透风的连体橡胶裤,背着十几斤重的监测设备,徒步走向海陆交接的潮间带。有时潮水涨起很快,必须得赶紧离开;有时陆地近在咫尺,却被踩不到底的潮沟阻隔,不得不绕道几公里才能安全上岸。”赵亚杰说。
近年来,保护区致力于提升生态系统的数智化监测能力,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更精准、高效的监测与管理,确保对候鸟栖息地的整体性规划与系统性保护。
“针对黄河三角洲范围大、鸟类种群数量多,鸟类监测时存在到不了、看不清、数不准等困难,保护区以精准智慧的鸟类监测业务化需求为导向,发展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维度协同、智能化鸟类监测技术,研发鸟类精准智慧监测装置‘三只眼鸟类监测仪’。”王安东介绍。
所谓三只眼,第一只是大视野成像子系统,解决湿地鸟类监测“看不全”的问题;第二只是高分辨率成像子系统,解决“数不准”的问题;第三只是红外光谱成像子系统,能够在夜间和低光时段对鸟类监测。通过三套成像子系统协同成像和数据融合实现鸟类精准监测,推进智能化鸟类监测技术研究,为不同生态尺度的鸟类监测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支持。
“通过全天候监测,我们掌握了东方白鹳在繁殖期的一些行为特征,发现它主要吃鱼,喂幼鸟也主要喂鱼。”赵亚杰说。在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湿地环境、水文变化、鸟类活动等信息实时显示。“今年的繁殖幼鸟数比去年明显增多,东方白鹳繁殖了202巢526只幼鸟。”
随着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日益丰富,稳定性持续提升,食物来源变得充足而多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此地停留,甚至度过整个冬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遗技术团队负责人张正旺表示,候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也体现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
大河浩荡,奔腾不息。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黄河三角洲持续不断地生长。一如上空的生灵,穿越千年仍在飞翔。
作者:王江江
编辑:蔡鸿涛
本文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