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厦门解放纪念日!厦门日报带您走进神山感受一城风景

旅游攻略 13 0
明天是厦门解放纪念日。75年前的10月17日,厦门宣告解放。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在头版报道——《把新中国国旗插上厦门岛》。当年解放厦门岛插上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就在如今湖里区殿前街道的神山。

时光荏苒,当年炮火与鲜血染红的地方,如今已经“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厦门全力加快经济特区建设步伐,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当年插上第一面国旗的神山,如今已是宜居宜业的城区,既有触手可及的城市繁华,也有人间烟火蕴含的温情与便捷。特别是近几年,文旅热力十足,神山周边旅游资源汇聚,形成众多打卡点。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神山党员综合教育基地、厦门海堤纪念馆/公园,既游览观光也感悟历史。拍飞机、看动车火遍全网,厦门旅游出圈的背后,是发展实力出圈的映照。

今天,厦门日报推出特别策划“这盛世,如您所愿”,带您打卡神山片区网红点,与您一起感受盛世带来的一地繁华、一城风景。

1949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厦门解放的捷报。湖里区以神山党员综合教育基地为核心,打造红色文创小镇。图为神山党员综合教育基地(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打卡点:神山

神山社区原党总支书记张水波:

解放厦门岛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在这里

在厦门市湖里区神山党员综合教育基地,不少市民游客正在馆内参观。解放厦门神山战斗陈列馆中,文字、照片、实物与视频交织,再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旧物,一个个故事,是先辈们奋斗的足迹。

走出展馆顺着殿前二路爬上一处山坡,再往前走500米,来到神山的山顶附近。神山社区原党总支书记张水波往远处一指,对记者说:“解放厦门岛的第一面红旗,就是插在那个地方。”

神山是厦门岛北岸的制高点,据记载,它是解放战争时期敌人重点防御地段,张水波说:“75年前,无数解放军战士前仆后继,用身躯挡下枪林弹雨,不惜牺牲,也坚决要把五星红旗插上山头,解放厦门,献礼新中国。”

光阴流转,神山这一带,如今建设开发为旗山工业园。战士们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建成党员综合教育基地。湖里区以神山党员综合教育基地为核心,打造红色文创小镇,推动周边“城中村”更新改造,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张水波说,秉持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这种精神激励居民群众更加努力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登上神山,山还是那座山,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向前看,厦门自贸片区是那么繁忙繁华。目光投向另一个方向,驶向杏林大桥的通道,车水马龙,日夜不息……“看到眼前的景象,我们怎么会忘记,是烈士的鲜血和生命,铺就这片高素质高颜值的热土!”正在此处参观的党员江芬说道。

动车与地铁交会瞬间。(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

打卡点:厦门海堤纪念馆

见证海堤建设的高崎小学原校长林振其:

建设者移山填海 把孤岛变成半岛

站在厦门海堤纪念馆门前,向西北方向望去,是厦门大桥、杏林大桥川流不息的车流;抬头看天,不时能看到一架架飞机飞过……

在厦门海堤纪念馆内,不少学生和党员干部组团前来参观。在纪念馆的出口处,有一段3米左右的铁轨。工作人员说,这段铁轨取自旧厦门海堤中间的一段。填装炸药的竹筒、海堤条石、油画、《移山填海》的电影纪录片……看到这些展品,曾经见证海堤建设的高崎小学原校长林振其心潮澎湃。

“敌机临头顶,石洞休息去,敌机一离开,出来加油干!”讲起这段故事,林振其用闽南话喊出了工人们当时的口号。那一年,他才9岁,在海堤边上的家门口,看着海堤建设者仅凭钢钎、大锤、板车,用肩膀抬、用木船运,将海堤一点点地建了起来。

海堤的建成,使厦门由孤岛变成半岛,这既是地理状况的改变,更是历史发展的转折。“它不仅对当时打破封锁、巩固海防,缓解厦门经济困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后来厦门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林振其说。

如今,高集海堤早已不是厦门人进出岛的唯一通道,“五桥两隧三地铁”的建设投用让厦门的跨岛交通“天堑变通途”。但无论何时,“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始终光芒万丈。

“正是因为前辈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厦门海堤的建成,才有了今天繁荣昌盛的厦门。我们作为党员,更应该感念他们的付出,并传承这种精神。”正在参观的党员吴伟隆说。

打卡点:湖里区后塘路

湖里区文化馆原副馆长赵建军:

“鹭岛门户”镌刻厦门跨岛交通发展足迹

湖里区后塘路123号旁的跨铁路桥上,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通过相机镜头定格高铁列车飞驰而过的最美瞬间。

来自四川的摄影爱好者小张手持相机,耐心地在桥上拍摄了近3个小时。他不时向周围的人展示拍摄成果,兴奋地介绍拍摄经验:“如果运气好还能拍到飞机和高铁同框。蓝天、绿树、来往进出的高铁,厦门这座城市非常漂亮,这一趟不虚此行。”

在被称为“鹭岛门户”的殿前街道,镌刻着厦门跨岛交通的发展足迹。这里不仅有跨海而来的动车组列车,还有曾经属于东南沿海第一条干线铁路鹰厦铁路的路段。如今,“最美海上地铁”厦门地铁1号线也从这里穿过。数十年来,许多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穿行大街小巷,在这里用镜头记录下历史年轮。

赵建军退休前是湖里区文化馆副馆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记录厦门城市发展。他爬过海堤纪念公园的后山,也登上过高殿社区的居民楼,以专业摄影师的视角,通过相机留下了鹰厦铁路上忙碌的运输场景、跨海桥隧陆续通车,以及高铁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通车等一系列珍贵的影像资料。

时代的脉搏跳动不息,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见证者、受益者,赵建军清楚地记得照片中的一些细节。“这些年城市基础设施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居民的房子也越来越整洁、越来越漂亮。”他感慨地说,“厦门的跨海通道越来越多,轨道交通越来越便利。不仅打开了对外通道,实现了跨岛发展,也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在厦门大桥进岛方向右侧高地的“金钥匙”雕塑,已建成33年,见证了无数车辆进出厦门(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打卡点:厦门大桥

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培城:

“金钥匙”矗立桥头 见证特区腾飞

在厦门大桥进岛方向右侧高地的“金钥匙”雕塑,至今已建成33年,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寓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见证了厦门的蓬勃发展。

作为厦门地标性建筑之一,位于海堤纪念公园内的“金钥匙”雕塑,高达23.5米,直径为2.1米,顶端钥匙环中的“白鹭”口衔一束“嘉禾”,即双穗的稻子,寓意为厦门播撒幸福的种子。

历经风雨洗礼,这座“金钥匙”雕塑见证了无数车辆进出厦门,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金灿灿,每次回家路过看到,都觉得很亲切,看到它也就意味着到家了。”从安溪刚返厦的市民白先生告诉记者。

不少市民游客把这把“金钥匙”,当做“九八”投洽会的“金钥匙”,其实二者并不相同。

矗立在环岛路与云顶南路交叉口的“九八金钥匙”雕塑,是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标志。这座高11米的雕塑于2004年建成,既是引导宾客前往会展中心的“路标”,更见证了一次次国际资本盛宴在厦门汇聚,见证了大批中国企业从投洽会走向世界。

“厦门大桥桥头的‘金钥匙’雕塑寓意美好,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环岛路上的‘九八金钥匙’雕塑,寓意开启财富之门,象征着厦门开放与包容的精神特质。”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培城自1999年以来,直接参与了18届投洽会的相关筹备工作。他说,两把“金钥匙”都是厦门的重要地标,都是厦门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象征,尤其是“九八金钥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艺术雕塑,而是中国扩大双向投资、共促全球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更是厦门乃至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生动写照。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4航站楼。1984年的厦门机场。

打卡点:殿前社清水宫

殿前社清水宫义工陈亚良:

“坐飞机来拍飞机” 是游客专属体验

69岁的陈亚良没想到自己成了“老来红”。在殿前社清水宫当义工的他因为精准“播报”飞机到来的时间,被游客称为“飞机预报员”——因离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近,闽南特色建筑清水宫成为拍摄低空飞机的热门打卡地。

10月12日14:30,记者刚走进清水宫,就听到陈亚良喊“来了,来了”,话音刚落不久,飞机轰鸣而过,早已在清水宫院子里摆好姿势的游客纷纷拍下飞机与清水宫“同框”的照片。这样的场景有节奏地在清水宫上演。

重庆游客王小姐看着其中一张照片兴奋地说道:“我刚拍的,是厦航的飞机,我就是坐厦航飞机来的。这种旅游体验太有意思了。”

坐飞机来拍飞机——游客的青睐让陈亚良很受触动。“有了机场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他举例,今年国庆假期7天,每天有几千人来这里拍飞机,外国游客也不少,有个俄罗斯小孩还不会走路,爸爸妈妈就带着她来。

去年,厦航飞行员教陈亚良安装手机软件“飞常准”,让他不用靠听“回音”预报时间。这个软件也让他开始关注航班信息和机型。这不,当天14:45,有游客准备走时,他赶紧提醒,“马上有一架从荷兰阿姆斯特丹飞来的大飞机”。游客好不容易来一趟,陈亚良希望让他们拍到更有特色的飞机,他还播放音乐、搭遮阳棚、摆小板凳、给游客泡茶,热情服务,让游客满意而归。

这种忙碌让陈亚良乐此不疲。因为,拍飞机打卡点从无到有,让他真切感受到机场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1983年10月,厦门机场正式通航。1984年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展到全岛,厦航公司同年成立。如今,厦门机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第四大国际中转机场。机场起起落落的航班也成为鹭岛北门户独特的风景线。

“今年厦航的人还来这里取景拍摄宣传片。”陈亚良说,厦门翔安机场也在加快建设中,这将让厦门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时光海岸”成了网红打卡点。 (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打卡点:高崎北路“时光海岸”

厦门盐业公司老职工:

码头旧址成为承载历史的网红点

午后一场阵雨,空气里夹杂着海风的味道。面向大海的方向,走在高崎北路上,便踏上了时光海岸慢行线。“时光海岸”靠近厦门大桥高崎侧的右边,有一处临海的浅滩,很多大人正带着小孩在这里赶海。

“这里原是旧时的高崎盐业码头。”走在“时光海岸”保留的一段老铁路上,82岁的厦门盐业公司老职工张智厚陷入回忆,他说,曾经厦门产的食用盐,通过铁路运输到全国各地,“这些食用盐,因其颗粒饱满、杂质少而远近闻名,一度成了当时的热销品。”

听到这里,一旁的厦门盐业公司老职工张金骞笑着说:“我们向江西、湖南等省市运输食用盐,以此作为交换,他们给厦门人送来了大米、腊肉、猪油等重要物资。”漫步老铁路上,听着老职工们的介绍,仿佛昔日繁忙热闹的景象就在眼前。

如今的“时光海岸”已经变成了网红打卡点,荒废已久的旧铁轨因“复古”“小众”“出片”,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曾经的码头旧址摇身一变,化作了承载历史的“时光海岸”盐业码头小广场。

过去的码头管理用房成了观景廊栈,墙面上还陈列着盐运码头的历史老照片,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直观地了解过去的故事。广场上保留的老式铁轨,一端连接着步道,一端延伸向大海,似乎在预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厦门城市在发展,经济社会欣欣向荣,我们的家也会越来越好。”张智厚说。

(文/厦门日报记者 陆晓凤 庄筱婧 曾嫣艳 吴燕如 林雯 图/厦门日报资料图(除署名外))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