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桂林阳朔县“村民强收5元停车费并辱骂游客”一事引发热议。面对游客的质疑,涉事村民大声辱骂游客并称“你出来旅游,没有钱就不要出来”,不仅暴露了个别村民的短视与蛮横,更折射出部分旅游地基层治理的深层矛盾。当地官方虽对涉事村民开出5000元罚单,但这一事件暴露出了旅游乱象与治理短板,对此不能“一罚了之”。(4月9日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
从事件细节看,村民朱某某承包的空地是否具备停车收费资质,是问题的核心。若土地性质为集体用地或农用地,私自划作停车场并收费已涉嫌违法;若为合法经营场所,则需明码标价并纳入监管。然而,现实是许多乡村地区存在大量类似的“模糊地带”:村民将房前屋后、村道空地圈占为“私人领地”,利用游客信息不对称牟利。这不仅损害游客权益,更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地方旅游口碑。此次事件中,市场监管部门罚款虽快,但若日常监管缺位、土地权属不明、收费规则不清,类似纠纷恐难根除。
官方对村民的处罚看似雷厉风行,但实际效果值得商榷。一方面,5000元罚款对村民而言是否具有足够震慑力?若违规收益远高于违法成本,类似行为或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村民为何铤而走险?背后是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当旅游红利未能公平惠及村民,部分人便选择“靠山吃山”的短视路径。例如,阳朔作为著名旅游地,大量游客的涌入推高了土地价值,但村民缺乏合法参与旅游经济的渠道,极易滋生私设停车场、强卖商品等乱象。仅靠罚款和个案查处,难以解决结构性矛盾。
此事暴露的不仅是村民个人素质问题,更是地方旅游治理的三大短板:土地管理失序、基层治理失效、利益分配失衡。要真正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需从根源入手:明确土地权属与使用规则。对村集体土地、承包地、公共区域进行清晰界定,禁止私自圈占收费,同时合理规划公共停车场,满足游客刚需。强化基层治理与文明引导。村委会、旅游部门需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及时制止违规行为,并通过村规民约、旅游诚信体系约束村民行为。推动“旅游红利共享”机制。鼓励村民以合作社等形式合法参与旅游服务,例如发展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将“零散牟利”转化为“规范创收”,从源头减少冲突。
阳朔的山水之美享誉世界,但旅游体验的“软环境”才是留住游客的关键。此次事件中,游客因5元停车费而遭到辱骂,看似小事,却可能通过社交媒体发酵为影响地方形象的大事。近年来,从雪乡“宰客”到某古城“圈地收费”,类似教训反复证明:旅游乱象的代价远超短期收益。地方政府除了事后“灭火”,更应主动构建游客权益保障机制,例如设立快速投诉通道、推行“先行赔付”制度,让游客敢于维权、放心消费。
一张罚单可以平息一次纠纷,但无法根治一片土壤。阳朔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治的刚性、管理的智慧,更需要发展的温度。唯有让村民在规则下合理受益,让游客在秩序中安心游玩,才能实现“诗与远方”的共赢。否则,再美的风景,也抵不过一句“没钱别来”带来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