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山属单斜式丹霞地貌,其演变过程漫长而复杂。在遥远的地质年代,这里经历了大规模的地质运动,燕山中期的板块碰撞,导致岩浆喷发和侵入;燕山晚期,裂陷带的形成控制了沉积 。晚白垩世,连城一带的断陷盆地逐渐形成,而后经沉积物充填,又在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下,地壳抬升,紫红色碎屑岩被抬升并接受流水侵蚀和风化剥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壮观的丹霞地貌。
如今,冠豸山拥有七十余处丹霞石墙群,六十余处丹崖赤壁,狭窄的流水侵蚀峡谷、单面山峰丛等景观错落分布。其中,竹安寨景区的高密度石墙群和狭窄的流水侵蚀峡谷,为中国丹霞地貌所罕见。而常年不枯的天池,以及水蚀沟槽,不仅是大自然的奇作,更是研究丹霞地貌及其生物群落演化过程的重要依据,见证着地球亿万年的变迁。
自宋绍兴三年连城县设置以来,冠豸山便开始被发掘和建设,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宋时,它被称作 “东田石”。元时,因山形似舒展的荷花,而得名 “莲峰山”。元至正二十四年,代县尹马周卿率千人上山,开辟十三景,并以 “冠豸” 刻石,此后 “冠豸” 之名逐渐取代 “莲峰”。明清时期,随着理学的昌盛,獬豸刚直不阿的精神受到推崇, “冠豸” 这一与獬豸相关的山名,得到文人的认同,也契合了连城人民对公正廉明社会的祈盼。
冠豸山不仅有着丰富的名称演变史,还留存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山中的古书院,如宋代修建的 “仰止亭”“丘氏书院”“樵唱山房”“修竹书院” 等,是当时文人墨客讲学论道的场所,培养了无数人才,传承着知识与文化的火种。此外,40余处摩崖石刻分布在山间,其内容丰富多样,书法风格各异,或记录历史事件,或抒发文人情怀,为研究连城县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
冠豸山的文化魅力,深深根植于 “豸” 文化之中。獬豸,作为古代传说中的独角神兽,能辨曲直,是公平、公正的象征。从古代执法官员所戴的 “獬豸冠”,到南京明孝陵神道上的獬豸石刻,獬豸一直被视为正义的化身。冠豸山因主峰形似 “獬豸冠” 而得名,这不仅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更让 “豸” 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冠豸山下的乡村,流传着许多关于 “豸” 的传说故事,人们相信冠豸山是正义、聪灵之地。这种文化信仰,促使许多学子在冠豸山勤学隐读,众多姓氏在山上建立书院。
冠豸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獬豸冠、石门湖、竹安寨、九龙湖等景区组成,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冠豸山 “雄、奇、幽、秀、绝” 的景观特色。
石门湖,原为石门岩,湖水清澈碧绿,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周围的群山。乘船游览其中,微风拂面,数峰排闼, “生命之门”“绣花鞋”“猴孙撞钟” 等景点依次呈现,裸露崖壁上的彼岸花摇曳生姿,刚毅的岩石与柔美的花朵相互映衬,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之中。
冠豸山景区内, “生命之根” 石柱形地质景观拔地而起,耸立在天地之间,周围的群山成为它的天然背景,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线天” 处,两座山峰相隔两三米,中间仅留一线天空,行走其间,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此外, “鲤鱼背” 寄托着人们 “鲤鱼跃龙门” 的美好愿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挑战。
竹安寨景区的 “女儿涧”“摩天岭”“雄鹰展翅” 等景点,以其险峻的山势和壮观的景色吸引着众多探险爱好者。而九龙湖景区的大回环景点,湖光山色相互交融,乘坐竹筏游览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