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学有话说:
我爱这城市年年岁岁,我爱这故土花开四季。
春有杏花如雪,夏有紫雾蒸腾,秋染荞麦霜色,冬藏冰雪诗情——榆林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塞上明珠,用四时花事编织出一幅流动的锦绣画卷。
我在榆林看“海”,花香染全城,美景醉四季~
这一次,让我们循着花香,穿越时空,探寻这片土地最动人的绽放密码。
当黄土高原的粗犷遇上鲜花的柔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榆林,这座塞上名城,正在用一场贯穿四季的花事盛宴,颠覆你对陕北的所有想象。
从春日杏花烟雨的江南梦境,到夏日马鞭草编织的普罗旺斯幻境;从秋日荞麦花海铺就的粉色绒毯,到冬日雪花雕琢的琉璃仙境——这里的花事,每一季都值得你跨越山海而来。
今天,就让我们展开这幅绚丽的榆林赏花地图,探寻谁才是真正的“花中顶流”?
春
杏花微雨
唤醒千年塞上的江南梦
当料峭的寒风在黄土沟壑间悄然退场,古塔的山峁梁塬上,一场粉白色的风暴正蓄势待发。仿佛一夜之间,绵延数十里的杏花林如云霞坠落人间,将灰黄色的土地晕染成一片温柔的海洋。这里是《诗经》中“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意境重现,更是杜牧笔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塞上版图。
在榆林,赏杏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仪式。登上观景台极目远眺,你会发现这片曾被烽火熏染的土地,竟被杏花赋予了江南的灵秀。花瓣随风飘落,掠过明长城的残垣,落在牧羊人的鞭梢,最终化作春泥滋养着黄土的肌理。若逢细雨霏霏,薄雾中的杏花林便成了水墨画中的留白,牧歌与花香交织,让人恍惚间听见历史深处的马蹄声。
地址: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杏树岭景区
夏
马鞭草幻境
普罗旺斯般的紫色心跳
当七月的骄阳炙烤着毛乌素沙地边缘,补浪河却迎来了一年中最魔幻的时刻。百亩马鞭草以燎原之势绽放,将塞北的天空染成一片流动的紫雾。这不是简单的花海,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自然戏剧——花穗织就的波浪随风起伏,蝴蝶与蜜蜂穿梭成金色的音符,远处白色的建筑屹立其中,恍若置身梵高笔下的普罗旺斯。
沿着木栈道步入花田深处,你会看见沙地植物与马鞭草共生的奇观:顽强的沙柳为花海镶上翠绿滚边,柠条的金黄花簇与紫色波涛相映成趣。当暮色降临,晚霞将花海染成葡萄酒般的绛红,无人机镜头下的画面更显震撼——蜿蜒的步道如蓝丝带般穿行于紫色绒毯,远处现代城市的轮廓线若隐若现,古老与时尚在此刻完美交融。
地址: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
秋
荞麦飞雪
黄土高原的鎏金诗篇
九月霜降前夕,定边县的沟壑梁峁间突然飘起“雪”。那不是真正的冰雪,而是二十万亩荞麦花集体盛放的奇观。粉白的花海从山脚漫向天际,在秋阳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让苍凉的黄土高原瞬间化作鎏金的诗卷。这里的花事无关风月,却与生命的坚韧息息相关——荞麦,这种耐旱的作物,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了最壮丽的生命宣言。
穿行在荞麦花海中,你会读懂陕北的生存智慧。在一朵荞麦花前细看,玲珑的花朵虽小,却以亿万之众缔造出撼人心魄的集体美学。摄影爱好者在此捕捉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光影与生命的对话:晨雾中的花海如流动的牛奶,正午时分变成闪耀的银箔,待到夕阳西下,整个大地又仿佛被泼上了蜂蜜与胭脂。
地址:榆林市定边县白于山区
冬
雪花狂想
边塞长卷的留白美学
当最后一片荞麦花瓣零落成泥,毛乌素沙地刮起的北风开始酝酿一场更宏大的绽放。榆林的雪,是上天馈赠的“冰凌花”。它落在红石峡的摩崖石刻上,将“榆溪胜景”的题字染成银钩铁画;它覆盖在镇北台的烽燧上,让“万里长城第一台”显露出水墨画的意境;它飘进高家堡古城的四合院,在灯笼与窗棂间跳起古典的芭蕾。
这里的雪景绝非单调的银装素裹。在麻黄梁地质公园,冰雪与赭红色的地貌碰撞出火星般的奇观;在榆溪河畔,雾凇将芦苇荡雕琢成水晶森林;更有那黄河冰凌的轰响,如同大地深沉的呼吸。榆林人把寒冬过成节日:雪地里的秧歌跳得格外热烈,窑洞窗棂上的剪纸映着雪光愈显鲜艳……在这里,冰雪的留白,正是为了衬托人间烟火的浓墨重彩。
地址:榆林市全境
回到最初的问题:谁才是榆林花事中的“顶流”?或许杏花的古典、马鞭草的浪漫、荞麦花的质朴、冰雪的奇幻,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四季轮回。春的萌发、夏的炽烈、秋的丰盈、冬的沉淀,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完整的灵魂。榆林的花海从来不止于视觉盛宴,它们是黄土与蓝天对话的语言,是历史与未来交织的经纬,更是生命在严酷环境中怒放的证明。
下一次,当有人问起榆林之美,或许可以这样回答:这里的每一朵花都带着大地的体温,这里的每一片雪都藏着天空的情书。顶流不必在比较中诞生,因为四时风物,皆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