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云南 诗意栖居③ | 从“异乡客”到“新昆明人”

旅游资讯 44 0

近年来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传统养老模式被打破

昆明凭借气候、文旅和医养优势

吸引众多外地老年人定居

“养老+旅居+医疗”的新型养老模式

正快速发展

昆明成为全国旅居养老热门地

新昆明人

在昆明医养旅居社区,新昆明人不断增多。来自内蒙古的丁振东退休后游历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被石林的阳光、空气和中医养生氛围吸引,选择定居。妻子李淑英起初顾虑重重,如今也爱上这里规律健康的生活,每天跟着“孟老师”练习八段锦。

她口中的“孟老师”叫孟宪梅,曾是郑州的玉石雕刻师,已连续两年在杏林大观园养老,还介绍了10余位亲友前来。她坦言,自己刚到时心火旺、膝盖疼,得益于园区中医调理,如今心情舒畅。她尤其认可这里的医疗服务:“园区内的中医院大夫医术好,挂号不难,拿药不贵,春节回郑州后还是想念这里。”

杏林大观园的孟宪梅奶奶正在练书法

78岁的李自明来自郑州,患脑卒中后遗症十多年。2023年在杏林大观园旅居康养后效果显著,今年再次入住。园区内的医生为他定制了针灸、艾灸结合傣医拖擦疗法的方案,如今他已能拄拐行走1公里。李自明的女儿感叹:“没想到经过治疗后父亲恢复得这么好,这里结合中医传统疗法和现代康复技术的治疗方式很适合老年人。”

石林杏林大观园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3年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23.5%愿意尝试异地养老,较2018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旅居养老正在从“小众选择”变为“大众趋势”。

项目领航

古滇康养园和石林杏林大观园是昆明医养旅居的标杆。古滇康养园位于滇池南岸,25栋公寓可容纳2000余人,设老年大学,开设有合唱、书法、太极等课程,并配备全屋适老化设施、24小时安全监控及紧急呼叫系统,管家服务团队均为专业护理人员。

古滇康养园

项目自2017年运营以来已累计服务长住客户1000多户,接待旅居游客超3.1万人次,外省客源占比达70%。园区内设滇池康悦医院,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

古滇康养园书屋读书的王世宇老人

石林杏林大观园则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面积达3000亩的国家级生态农场提供药膳餐饮和温泉住宿。园区内的中医院是一大亮点,不仅开通了省市医保和异地医保,还会不定期邀请云南的名老中医义诊。园区内的中医药文化展览馆,是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也是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石林杏林大观园2024年接待游客83万人次,旅居游客达10万人次,主要来自河南、山东、内蒙古、重庆、武汉等地。

政策“撑腰”

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昆明医养旅居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产业处处长邹继全介绍,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推进,昆明已落地心血管、呼吸、肿瘤三大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为医养旅居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支撑。

石林杏林大观园

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发展处处长王国华说:“昆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旅游资源,为医养旅居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国家三大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昆明,我们的医疗服务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他建议,未来应重点强化特色优势宣传,提升昆明医养旅居品牌影响力。

昆明市民政局养老处处长张乔平介绍了开设养老机构的经费补贴政策。在建设补助方面,对于用自建产权房新办的养老机构,只要床位数达到10张及以上,每张床位就能获得一次性建设补助1万元。此外,还有创建等级奖励补助、社区居家运营资助、幸福食堂建设和运营补助、人员补助,以及针对高龄老人和经济困难老人的补贴等,全方位推动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24小时值班的古滇康养园健康管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督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陈加耘说,从《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可以看出,昆明市正以多维度政策助力医养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医疗保障上,强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本地医院联合体建设,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布局,构建全年龄段社会福利设施体系。在生态环境方面,筑牢“一屏两湖四廊”格局,加强滇池等保护治理,打造“两环多廊”蓝绿空间,产业布局突出晋宁大健康产业示范核心区,联动空港、安宁等片区发展国际康养、生物医药等。同时,政策优先保障养老、医疗等用地,盘活存量空间,推动文商旅融合。此举将全面提升医养旅居品质,为构建健康宜居生活圈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老龄化加快

昆明将立足资源优势

完善服务体系

建设独具特色的医养旅居目的地

为中国式养老提供“昆明方案”

让养老成为充满诗意的新开始

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昆明规划建设

如有爆料、投稿、商务合作、侵权,请联系公众号云南楼市观察沟通处理。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