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馆中看侨批
泉州梧林传统村落:侨乡风情3
梧林传统村落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晋江市把梧林村破败老建筑流转入市,由政府进行征收修缮保护。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进入全新运营阶段。梧林传统村落里分布着58幢闽南官式古大厝、10幢番仔楼、11幢洋楼与多幢现代民宅,记录了闽南地区从清末至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建筑风格演变。
梧林传统村落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与侨村等特色于一体,清末,梧林开始有人旅居海外,从20世纪20年代起,海外华侨回乡“起大厝”蔚然成风,他们陆续建起一座座闽南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建筑建筑风格。是名副其实的侨乡。
梧林传统村落主要景点有朝东楼、五层厝、德鑨楼、顺意楼、侨批馆、修养楼等。
侨批馆
番仔楼内有一栋为“侨批馆”,又称旧学堂,里面放着一封封侨批。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
“侨批”源于闽南语系。侨批,这里的“侨”泛指海外的华侨、华人(华裔、侨胞),“批”在闽南、福州、莆仙、潮汕等方言中是“信”的意思,是对书信的称呼。“侨批”,简单解释,是指近代以来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渠道寄给国内眷属的银项和批信及其回批的统称,是一种“汇款与家书同襟”“信、款合一”的跨国家书。
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
有正批和副批之分:前者盖有外洋批馆印章,大部分贴有邮票,盖有邮戳;后者由国内外批局填发,没有加盖外洋批馆印章印戳不全,正批的研究和收藏价值高于副批。侨批封是研究侨批史的重要资料。
近代潮汕籍侨胞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及其他国家谋生。由于当时东南亚等国金融邮讯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由专门往来国内外的“水客”和侨批馆递送。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侨批文物。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认为:潮汕侨批是研究海内外潮人经济政治史的一项世界性课题。
阅读延伸:
上海尔冬强视觉文献展中的侨批资料
参见: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
侨批,简称作“批”(在福建方言、 潮州话和梅县客家话“信”为“批”,不仅仅是闽南方言,福州一带的方言也是这样指称的,迄今为止仍旧是这般指称),俗称“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潮汕地区暨海南等地。闽南话把书信叫“批”,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以下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