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福见三明|东坑访井

旅游攻略 13 0

余朋乡

在清流县东北部。

乡小,仅辖五个村——余朋、蛟坑、芹溪、东坑、泰山,总人口仅数千。

东坑,地处余朋乡东北部,旧名“东溪”,东坑地下水丰富,凿地见泉。历代东坑先人凿井数十口,有的井有名字,多数井未命名,至今仍在使用或有迹可寻的近30口。东坑古井各式各样,历史悠久,如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奇珍异宝,令人赞叹。

曾保村民康宁的姑婆井

姑婆井

宋时,余朋隶属“梦溪团”。明清的一个时期隶属“梦溪里”。当年,清流县余朋与温郊、沙芜和现永安市罗坊乡同属梦溪里,罗坊有一条罗坊溪,旧名为“梦溪”。“梦溪团”“梦溪里”或因此溪为名。史上,余朋乡曾数次易名,直到1984年,正式定名“余朋乡”,延续至今,乡政府设在余朋村。余朋村名也有来历,相传,余姓最早来此开基,后来,其他姓氏陆续迁入,余氏村人不排外,视后来者为朋,村庄就命名为“余朋”。

同行的王宜峻是清流方志文史专家,对东坑村历史、文化多有研究。另一位同行者陈立忠是东坑人,书法家,尤擅刻字,东坑陈氏总祠、分祠、书院,不少牌匾、对联出自他手。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少时常与玩伴流连于古厝之间,对村中古井很是熟稔。

据介绍,东坑村地形为“五马饮槽”。“五马环山”是旧时东溪八景之一。

东坑分上村和下村,下村一处名叫“土楼里”的地方,有一古井,名姑婆井,方形,井深约2米,水深一米左右,清澈见底。井底水草因春而萌,一小簇绿,叶细而繁,它的边上,数个绿色星点。这一簇绿,隔水恍惚,青翠可人。井壁为石砌,井口三面砌着数十公分高的砖墙。数条水管伸入井里,末端各连一台小水泵。

如今东坑虽户户通自来水,却依然有人家从这井取水,只是不再肩挑手提,只需在家按一下水泵电源开关,甘泉便顺着管道奔流来到家里。

据村里老人介绍,清末某岁,清流境内闹瘟疫,水源多被污染,东坑人靠姑婆井这口洁净的清泉得保康宁。

铁栏井似花瓣

铁栏井

东坑村村部边上,阳光慵懒,几位老者安坐一抹屋檐下的长条石上,他们面前,一株桂花树在早春里抽出新芽。

上村十字街旁,一口圆井映入眼帘。

王宜峻介绍,此为铁栏井,井栏以生铁整体浇铸而成。目光所及,浅锈漫漶,淡淡的青苔附于其上,井口光滑,似有包浆。王宜峻说:“有人测量过,井深约3米,井径近60公分,铁栏高40余公分,厚度1公分。”

目测,井口距水面不足2米。陈立忠介绍,旧时村民取水,无须井绳,只用扁担一端的挂钩勾住水桶探入井中,扁担支在井栏,双手或一手把住井外一端,待井中桶满,发力下按,利用杠杆原理,将井中水桶升起,腾出一手将水桶提取。反复一次,一担甘泉出井。

纵是铁铸井栏,也经不住岁月与扁担的厮磨,历代村人依自己喜好在井边不同的角度取水,导致井栏凹凸不平,似波峰浪谷,又似边缘不规则的花瓣。

铁栏井是东坑古井一奇、一珍。

椭圆形井与大槐树

街边的公井

在东坑,水井形制不一,多为圆形和方形。有一口井颇为特殊,是椭圆形。

去这口井,要路过陈立忠家。他父亲今年86岁了,还住在东坑的宅子,身体硬朗,还能下地干点农活。他们宅旁,原有一口井,建房时填了,原水井的位置还冒着汩汩清泉。

沿一缓坡,陈立忠家往村头再行百步左右,那井紧挨着道路里侧,呈椭圆形,此种形状别处鲜见,村中仅此一口。

为何把井凿砌成椭圆?随势就形?或其他考量?无从考证。多年无人使用,井沿周边长满杂草。因紧挨路肩且低于路面,村人用镀锌管和螺纹钢扎成网格,覆在井口,防止行人跌落。

井侧的竹林,原是一处宅子,如今不见踪影,宅基地被竹子占领。密匝竹林里,杂着一棵不起眼的树,直径20公分左右。初看以为它只是东坑普通落叶乔木的一种,却不知它有来头。

这是棵槐树,扎根之处,原来立着一棵树龄400余年的大槐树,据说,树干之粗,大水桶一般。大槐树数年前倒伏枯死。槐树原产北方,南方少见,村中仅此一棵。眼前这棵,是大槐树荚果落地萌生,大槐树的血脉得以延续。关于大槐树的故事也在东坑代代相传。

《清流县志》“清仕宦”载:“陈大韶,苏州府经历。” “经历”一职,主要负责文书管理和日常事务。

陈大韶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官声好,深受爱戴。告老还乡时,当地一位百姓将一棵种在花盆里的槐树苗赠与他。苏州府到东坑,迢迢苦旅,槐树苗一路伴着陈大韶回到故里。北树南植,居然活了,在东坑泉水的滋养下活了400多年。

老屋藏私井

老屋里的私井

东坑的井分“公”“私”,公井在公共场所,村人、路过的外村人都可取用。私井在私人宅院,未经许可,外人不可入内汲取。

寻私井,得入老屋。那些私井,被老屋掖着,仿佛藏在时光深处。

在一幢两进的老屋,正房与右侧横屋之间,靠近后沟处,有一口私井,圆形,井水清澈。井栏高30厘米左右,5片长度不均弧形石刻拼接,井沿还有棱角,不像公井,人们长年累月频繁取水,井沿凹陷圆滑。

据说有的老屋,有左右对称两口私井。我们穿过这幢老屋的堂屋,来到正房与左侧横屋之间,并未寻得对称的井。

屋后,一个方形石制大水槽紧挨院墙根,高一米上下,一块石板作底,另四块石板榫卯拼接成水槽四沿。此前别处见到的石制水槽,都是一整块石头凿就。此石槽却由石板拼接,旧时不知用什么材料勾缝,使得储水不漏。

王宜峻说,东坑井水做的豆腐很好吃,风味独特。村中访井,未见豆腐,却逢一户人家屋门敞开,一女子正在做草粿,见门前路过的我们,女子热情招呼:来来来!吃草粿!

东坑的草粿用什么做馅?答,好多种——豆干、笋干、瘦肉……多种食材。又说,也有芋子馅,包芋泥,混合着煸炒过的姜丝。我们感叹东坑村民的淳朴热情,陈立忠说,以前,东坑人到离家稍远的庄稼地干活,有时备好午餐,有时就带一口小锅。若边上别人家地里种着芋头、地瓜或其他瓜蔬,可自行挖取采摘,就地汲水清洗烹煮当午餐,家家如此,不算偷。

沿上村一条小路寻找水源,田垄、林木、杂草之间,飞来石矗立眼前。

这巨石,如果环抱,大约需10余人。大部分露出地表,呈椭圆形,石皮粗粝。突兀,无根,疑为飞来,村人就把它称作“飞来石”。

飞来石往上,数百米,就是山顶。飞来石旁,一丝细水如线,沿小渠流经一户人家门前,几块石头截住细流,成一个小小水潭。小水潭边的水草附着青菜的碎叶,潭边路上大片水渍。原来,这户人家用这股清泉洗菜。

前往东坑之前,王宜峻告诉我,旧时,东坑大户人家院子都有池塘。

走进一老屋院门,正屋前面就是一口池塘,方形,边长10余米。许久不用,泥土淤积,水浅,水面与地面距离数十厘米。异于别处池塘,它的一角又辟一个小方塘,陈立忠说,小塘一般用于清洗农具或猪菜。

另一老屋的池塘呈长方形,面积200平方米上下。水面低于地面近2米,正房左侧,有数级石阶,可沿石阶下到水边。

据民国《清流县志》记载,东坑人陈光晋于清道光乙酉(1825)拔贡,第二年即丙戌年乡试中举。县志载其“天资聪颖,好学,遍览群书。”曾在清流龙津书院教授,又应相邻连城县县令之聘到冠豸山的书院课徒,桃李芬芳,在清流、连城两县声名斐然。传其“性嗜诗”,一生写了不少诗作,清流赖坊东壁山房等处有他题诗,《东谿陈氏族谱》收录其诗28首,其中一首题咏池塘:

入户莹然一鉴开

圆灵小镜绝尘埃

文澜学海探无尽

汩汩都从活水来

东坑井盛甘泉也盛满书声

有人说东坑有“两多”——井多,书院多。确实,东坑书院之多出人意料,明清两代,一座不大的村庄竟先后兴办了9座书院:桂园书院、琢玉书院、黄岗书院、六有轩书院、坑源书院、坑头书房、卧云山书房、龙吟静室、惠山庵经馆。足见当年学风之盛。

东坑的井,盛满甘泉,也盛满书声。明清两朝,东坑出进士1人、举人6人、贡生14人,担任知县以上主官8人。其中,明代陈定应,官至河南按察使佥事。陈用宾,明隆庆五年辛未(1571)进士,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理兵部右侍郎、云南巡抚。清代陈孔俊,官至四川成都府总镇,康熙帝下旨召见,赐昭勇将军。

书院兴,与当地崇文重教的风气紧密相关。《东溪陈氏族谱》记载着不少兴学重教的事迹。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的陈廷珍,设“学田”资助贫困学子,其后人接力将这一善举发扬光大。

学优者除了入仕,还有不少饱读经书科场失意者致力于传道授业,成为远近一代的名师,授课之余或著书立说,或工于诗书,前文提及的陈光晋就是其一。

陈允升出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乾隆丁未(1787)科贡生。1787年,陈允升已五十多岁,无缘官场,潜心讲学课徒,研读《周易》,颇有心得,著《易史一隅》一书。易学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张善文教授曾撰文介绍《易史一隅》,总结其特色:“引史证《易》,简明深刻”“穷探《易》理,辨析辞义”,融易学思想、史学观点及哲学观点。

陈立忠曾撰《〈易史一隅〉的发现经过》一文,据他回忆,在乡亲们眼里,《易史一隅》很神——“他们说,陈允升写的《易史一隅》不能随便拿来读,读起来天都会动啊。”

陈荣抡,清道光乙酉年(1825)岁贡,授修职左郎,候选训导,道光癸卯年(1843)钦赐第四名举人。别号酌雅学者。据说书法造诣很高,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家,其作品为时人所青睐,争相购买收藏,至今仍有佳作存世。

清泉不涸,文脉永续。东坑村支书陈佳舜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坑人才辈出,走出硕士、博士20余人,大学学历者众,在商业、医疗等多个领域拓展出一片天地。

王宜峻说,东坑的水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