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庭酒店悄悄“摘帽”:经济型酒店的尽头是中产化?

旅游资讯 29 0

推开汉庭酒店新升级的玻璃门,大理石纹路的前台与暖色调灯光扑面而来,曾经印着“经济型”三个字的价签,如今被“舒适优选”悄然替代。这一幕让不少老顾客恍惚:那个每晚200元左右的“出差救星”,何时换上了中端酒店的“新皮肤”?

经济型酒店集体“向上爬”已不是秘密,但汉庭的转型尤为耐人寻味。当其他品牌选择另立高端子品牌时,汉庭却选择在原品牌上直接迭代——这如同给快消品换上轻奢包装,既保留了原有客群认知度,又悄悄重置了价格锚点。最新升级的3.5版本门店里,智能客控系统和胶囊咖啡机已成标配,房间面积较老店扩大20%,部分门店甚至出现浴缸房型。这种“升舱式”改造背后,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一场静默革命。

经济型酒店黄金十年落幕的2018年,恰是汉庭启动“千店焕新”计划的起点。当年被视作冒险的决策,如今看来颇具前瞻性。疫情后商旅市场复苏时,人们发现汉庭已分化成两个平行宇宙:老城区里仍有挂着褪色招牌的1.0版本,而高铁站旁的新店已敢与全季酒店比邻而居。这种“一品牌双轨制”的聪明之处在于,既用老店守住基本盘,又用新店试探消费升级的深水区。

翻看华住集团财报会发现微妙变化:2022年起,汉庭单房收益增速持续高于行业均值,但门店数量增幅明显放缓。这组数据揭示的真相是——汉庭正在用质量替代数量。某加盟商透露,新版汉庭单间造价已从5万元/间飙升至12万元/间,但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增幅让投资回收期反而缩短。这种“贵但更赚钱”的商业逻辑,正在改写经济型酒店的投资公式。

消费者端的变化更值得玩味。在小红书搜索“汉庭”,近半年新增的打卡笔记里,“超出预期”成为高频词。年轻用户开始分享如何用500元预算住出“小亚朵”的体验,而商务客则发现协议价涨幅已追平通胀速度。这种认知迁移印证了消费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当硬件标准向中端看齐时,价格敏感度会自然降低30%。

汉庭的转身投射出更大的行业图景。如家推出和颐、锦江孵化麗枫,经济型酒店集团不约而同选择“生二胎”策略时,汉庭却把亲儿子送进了私立学校。这种差异路径引发思考:当消费分级愈发模糊,是否还需要用新品牌区隔市场?汉庭用实践给出的答案是——消费者要的不是品牌阶级,而是性价比的重新定义。

站在霓虹闪烁的新汉庭门前,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是中国服务业的某种隐喻。从蜜雪冰城到名创优品,那些曾靠绝对低价取胜的品牌,都在完成从“廉价”到“超值”的惊险一跃。当汉庭把经济型酒店的标签叠进历史档案时,它真正抛弃的不是价格带,而是人们对消费升级的刻板想象——向上生长,未必非要换个名字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