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渝州讲席解读山水之城的地理文化之美

旅游资讯 16 0

山与水的合力,造就了重庆立体多元的魔幻城市风貌。但重庆的山水格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4月23日下午,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旅委主办的渝中讲坛・渝州讲席迎来新一期讲座,邀请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地理文化所所长张海鹏,以《重庆的地理文化》为主题,从地理学独特视角出发,深入解读重庆的地理之美与地理文化特质,带领现场听众开启了一场穿越山水与历史的奇妙之旅。

讲座伊始,张海鹏以一幅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引入,带大家领略重庆独特的山水格局。图中,重庆的山地分布清晰,张海鹏介绍,重庆的山地主要分为盆周山地区和中部平行岭区两大部分。其中,盆周山地区又分为东北部的大巴山区、东部巫山-七曜山山区、东南部武陵山区、南部大娄山区,这些山脉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构成重庆坚实的“骨架”;中部平行岭区则由华蓥山及其支脉、铜锣山、明月山等二十余条平行低山组成,形成别具一格的平行岭谷地貌。这种地貌的形成历经印支运动期、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漫长雕琢,跨越了亿万年时光,让现场听众仿佛穿越地质历史长河,见证重庆山川地貌的沧桑巨变。

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编织出密集水网。众多支流汇入两江,形成丰富水域资源,还塑造出沥鼻峡、温塘峡等众多峡谷景观。可以说,山脉纵横、江河交织,共同勾勒出重庆这座城市的基本轮廓。

石为骨、土为肉、水为脉、草为毛发,重庆的山水草木构建起完整的生态系统。而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重庆发展的雄厚资本,尤其是充足的水资源不仅满足了居民生活与工业生产的需求,还为航运、水电开发提供便利。重庆地下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为城市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山而兴、依水而建,重庆是名副其实的山城。从古老的城墙、城门,到现代的高楼大厦,重庆的城市发展始终与山水相依,“你们看,这个‘山’字顺时针旋转135度,就是一张地图。”讲座中,张海鹏用地图重新解读山城,让现场听众有了恍然大悟之感。

地形地貌也赋予了巴渝文化的独特性。从古老巴国代代相传的忠勇尚武的精神,到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所形成重庆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质,到抗战时期“愈炸愈强”的坚韧不拔,都与重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海鹏特别提到了重庆美食文化。他说,毛肚火锅在过去是劳苦大众的美食,虽形式质朴,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大家围坐在泥火盆旁,用赤钢小锅涮煮毛肚、血片等食材,简单却充满烟火气。如今,毛肚火锅已成为重庆美食的一张名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文化的包容性与传承性。

“讲座用地图刷新了我对家乡重庆的认知,那些因为山水合力形成的坝、湾、坨,就是鲜活的城市印记。”在互动分享环节,来自渝北的听众表示,这场重庆的地理文化讲座让人受益匪浅。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深入挖掘重庆的地理文化,对于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讲座最后,渝州书院(书房)院长张德安还向听众推荐了《重庆府治全图》《重庆府渝城图》等古图,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重庆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