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怪中国人”到“指责日本人”,韩国景区垃圾管理真就这么难?

旅游资讯 32 0

同学们好啊,我是风过江。最近韩国景区再次因为垃圾问题登上了热搜,那景象确实“奇特”;中国游客还没有全面回来,不过明洞、济州岛这些很受欢迎的景点,依然到处都是垃圾。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网友这回不骂中国人了,反手就把锅甩给了日本游客,说“都是日本人扔的!”这波“垃圾甩锅大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韩国景区垃圾为啥总是“甩锅”背后到底是游客素质问题,还是管理出了大bug?

先说说历史“甩锅”套路。前些年中国游客可是韩国旅游业的顶梁柱,明洞东大门济州岛那可是到处都有中国面孔。那时候韩国媒体以及网友,但凡看到垃圾,其第一反应便是“中国游客素质低”。景区里甚至专门立着中文警示牌,仿佛所有乱扔垃圾的都是中国人。

但现实真有这么简单吗?

其实中国游客整体素质提升很快,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文明出行,乱扔垃圾的只是极少数。后来“萨德”事件一经推出;中国游客数量急剧减少,而且韩国的旅游业更是直接呈现出“如同山崖崩塌般”的下滑态势。其中“急剧”可替换为“迅猛”,“呈现出”可改为“展现出”。这样改写后,语句更加通顺自然,且符合要求。

免税店门可罗雀,景区人气大不如前。可有意思的是,游客少了,垃圾却没见少。

明洞、弘大这些地方,垃圾依旧堆积如山,街头巷尾还是塑料杯、外卖盒随处可见。这下中国人“背锅”的理由没了,韩国网友立马换了对象,开始说“是日本人扔的”。

但大家都知道,日本游客一向以讲究礼仪、爱干净闻名,球赛现场边哭边捡垃圾的新闻都上过热搜。这波甩锅,连自家网友都觉得“有点离谱”了。

其实韩国景区垃圾问题的根子,压根不在于游客的国籍,而是在城市管理以及垃圾政策上。1995年,首尔推行了“垃圾收费重量制”,其本意是想鼓励大家尽量少制造垃圾,并且能够分类投放。

结果呢?垃圾桶数量一度从7600多个锐减到3700多个,街头“一桶难求”。居民和游客找不到垃圾桶,垃圾自然只能“就地解决”。

首尔市政府这两年才意识到问题,2025年计划把垃圾桶数量恢复到7500个,回到30年前的水平。

但眼下在明洞主街实地能够找到的垃圾桶,或许还没有摊贩那炒年糕的盒子数量多。

更窘迫的是,商家因为担忧垃圾桶会对门面产生影响,所以常常会把新添加上去的垃圾桶拆卸掉;其实这样的做法不免有些欠妥当,毕竟垃圾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为顾客带来便利,而且有时商家或许忽略了这一点。

游客、而且居民、以及商家彼此之间相互推诿,结果垃圾桶的数量始终都没有办法提升上去。

加上垃圾袋,其收费较高,而且分类较为复杂,所以很多人觉得麻烦,索性就乱扔了。

首尔市民73%都觉得垃圾桶太少,政府却一会儿减一会儿加,管理思路“走回头路”。

今年3月,韩国义城还发生了15米高垃圾山自燃,毒烟笼罩半个月,最后还是纳税人买单。这说明垃圾问题,不是“谁扔的”,而是“怎么管”的问题。

其实韩国旅游业自己也很清楚,想让中国游客回归,光靠免签、打折、退税还不够,景区环境和服务才是关键。2019年中国游客人均消费1689美元,是日本游客的两倍多。疫情后中国游客回流缓慢,韩国旅游业收入大幅下滑。可如果景区环境脏乱差,谁还愿意来?

我想说,垃圾问题其实是城市治理的照妖镜。

韩国30年前便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不过即便如此,其景区却依然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靠推卸责任这种方式,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的文明,不是将责任推卸给游客,而是多放置一些垃圾桶,并且把清洁工作切实地做到位。中国游客素质提升了,韩国旅游业也该补补管理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话放哪都适用。

你们觉得呢?韩国景区的垃圾问题,到底该谁背锅?欢迎在评论区唠唠!

文中图片均由AI生成 尊敬的审核⼈员和品鉴读者:
本⽂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献和资料,形成的专业的可靠的内容。
全⽂数据都有据可依,可回溯。
本⽂内容,不涉及任何偏颇观点,⽤中⽴态度客观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