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巴山蜀水造就了重庆的地大物博,在这片土地的西部,坐落着“海棠香国”荣昌城。历史上,荣昌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重要聚集地,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在荣昌这片土地上催生出了许多珍宝,其中就包括荣昌夏布、荣昌陶器、荣昌折扇这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荣昌陶器
泥与火交织的时光艺术
关于陶器的诞生,或许我们可以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天地初开之后,天上有星辰日月,地上有山川草木,却独独少了人,于是便有了女娲用水和泥抟土造人的传说。
人类诞生的起源在神话中与泥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现实也如此。沿着这条神话脉络继续往下看,大约在两万年前,因“泥土”而诞生的人类,也开始学着使用泥土来制造器具——原始陶器正式登场,华夏文明开始进入一个新纪元。
从江西仙人洞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陶器以来,华夏大地上的先祖们逐渐掌握了陶器的制造方法,并在后世衍生出各类造型丰富的精美艺术品和实用的家居用品。从考古实证上来看,南方地区一直都是陶器的重要发源地,虽在后来漫漫历史长河中,陶器已悄然隐居于瓷器身后,当上了“太上皇”,但在民间手工艺界里,一直都有它的身影存在。
在这之中,就有荣昌陶器的一席之地。
话说陶器自两万年前发迹以来,曾辉煌一时,也曾趋于落寞。到了近现代,江苏宜兴、重庆荣昌、广东石湾等地的民间陶器,又掀起了一阵陶艺复兴的时代浪潮。荣昌陶器,与宜兴紫砂陶一样盛名在外,是西南巴渝地区陶艺界的“明星产品”。若到荣昌,不妨前往安富街道走一走,这个街镇,便是荣昌陶器的根基所在。
在清代以前,安富街道被民间老百姓称作“磁窑里”,生活在这条街上的人们素以制造陶瓷为生。据考证,在瓷器刚处于萌芽期的汉代,荣昌陶器就已经出现,尔后历经千余年的传承,荣昌陶器在唐宋时期逐渐兴盛,实现规模化生产。到了明清时期,质地更为细腻,且使用刻花和色釉作为装饰的陶器出现,一时风靡巴蜀,荣昌陶器也达到鼎盛时期。
进入20世纪,荣昌陶器在传统技术上不断改良创新,并将现代流行元素与新时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使得古老的陶器逐渐走出国门,跨越重洋,打开了向往已久的国际市场。从20世纪60年代起,荣昌陶器便已销往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广受欢迎。
走进荣昌的安富街道,一定不能错过安陶小镇。作为中国四大名陶的产地之一,安陶小镇的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安富镇。在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小镇的窑火一直不曾熄灭,泥与火催生的艺术,在一代代安陶匠人的手中,有了自己的生命归属。
甫入安陶小镇,定会被镇前广场巨型的“泡菜坛”城门震撼。门楼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川渝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泡菜坛子,颜色则是陶器常见的赭红色。整个小镇的布局为“古街水巷”,古街、古驿道、庙宇、博物馆分布其间,又有塔水河等水巷景致作为点缀,风貌不俗,兼备市井人情,已成了荣昌一大著名的旅游景点。
走在安陶小镇上,陶艺作坊比比皆是。制陶的第一步就是挑泥,要烧制出一件质地细腻,且经久耐用的陶器,泥的选择至关重要。制作安陶的泥,来自特定的地层,这种泥质地细腻,富含矿物质,被誉为“泥精”。挑选好泥土之后,将其晒干、碾细、和水搅拌,再用双手揉搓拍打,如此精心得来的陶泥,便可以制成任何样式,不拘于瓶瓶罐罐,只要有足够的巧思,实现一块陶泥的七十二变不是难事。
在安陶小镇,制作陶器的工艺仍在遵循古法,从选泥、制坯到烧制,都需要手工匠人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在最后的造型装饰上,现在的安陶早已突破传统器形的限制,打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新奇陶器。有的小店甚至还用陶泥做成琵琶、吉他等乐器摆放店中,引来了不少游客驻足观摩。如今,古街内有一家荣昌历史陶博物馆,也有规模不小的陶艺体验馆,前来闲逛的游客们,在了解了荣昌陶器的历史后,感兴趣的还能体验一把指尖上的陶艺,在师傅的指导下做出一件属于自己的陶器。
2
夏布之乡
从一根苎麻到一件艺术品
中国麻纺织的历史比丝绸更为悠久,大麻布和苎麻布一直作为大宗衣料,从宋到明才逐渐为棉布所替代。享誉全国的荣昌夏布就是古昌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苎麻纺织品,因其特性轻柔胜丝,可避暑凉身,成为夏日衣料的首选,故得名“夏布”。
一道《移民填蜀诏》,掀起了移民填四川潮,大量客家人迁徙到了荣昌,荣昌夏布就是在这种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产生的。据专家考证,正是由于清初客家人带来了苎麻种植的技术,再与荣昌本地纺织技术结合,才织造出了“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荣昌夏布。
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则成为可以染色和印花的布料。在颜色和纹样方面,夏布也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纯天然的苎麻本色,根据麻线本身颜色的深浅不同,织出来的夏布会呈现不同的色泽;另一类是提前把麻线进行染色,织出来的夏布也会呈现出各种靓丽的颜色;再有一类,则是在成品夏布上面进行印花、刺绣、扎染等工艺设计。
在荣昌辖治的昌元街道,有着占地一百余亩的夏布小镇。小镇由二十多栋仿明清样式的院落组成,是集夏布博览、研发、展销、体验式旅游于一体的“非遗文化景区”。景区的核心是中国夏布博物馆,想要了解夏布的“前世今生”,博物馆是必去之处。
夏布博物馆主要有三个大厅,分别是夏布传统文化与技艺展示厅、夏布产业大观厅和夏布产业未来展望厅,游客们在此可了解夏布的过去与现在,加深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附近的夏布研发中心和夏布信息发布中心,则是这一传统瑰宝的未来发展样本。现代科研下的新型夏布,已有了全然不同的绮思。
看似简单朴实的苎麻,在经过一系列古法加工之后,被设计成不同的工艺产品。除了常见的夏布服饰,还有手工锤、灯罩、背包、装饰画、雨伞等等。其中,将中国传统书画与夏布结合的产品,广受消费者的喜爱。
从一株生长于大地之上不起眼的苎麻,到经过层层工序化为一件件艺术佳品,荣昌夏布在传承与发展中从未止步。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与时代审美同行,千年夏布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3
荣昌折扇
怀袖雅物的千般风情
扇子,被古人称为“凉友”,在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年代,一把小小的扇子,能招风纳凉,许人片刻清宁。在扇子的世界里,折扇算是后起之秀,在它之前,团扇一直占据着泰半江山,直至明清之时,这种方便携带的折扇才在全国上下普及开来。
折扇之中自有名品,荣昌折扇便是闻名海内外的“扇中珍品”。据考证,荣昌折扇制作始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据清光绪十年(1884年)所修的《荣昌县志》载:“邑中职此业者不下千家万户。每年春旬各郡县客商云集于斯,贩往他处发卖。”说明当时的荣昌折扇已畅销省内外。
制作一把上好的折扇,扇骨选材至关重要。好的折扇甚至用象牙、玳瑁、檀木、粽竹等各种名贵材料作为扇骨。中国人酷爱“盘”把件儿,折扇也不例外,不管什么材质做成的扇骨,经人之手“盘”玩数年,其色泽会更加浓郁光亮,俗称“包浆”。
荣昌折扇,多以棕竹、毛竹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又名“折叠扇”或“聚头扇”。它造型轻盈灵巧,制作工艺精湛,兼具实用与美观,自诞生之初,便深受社会大众喜爱。发展至今,荣昌折扇已经成了与苏州绢绸扇、杭州书画扇齐名的“中国三大名扇”。2008年,“制扇技艺·荣昌折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18年入选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作为名扇,荣昌的折扇自有其过人之处。古人曾有诗赞曰:“偏称游人携袖里,不劳侍女执花傍。宫罗旧赐休相妒,还汝团圆共夜凉。”据相关记载,早在明朝时,荣昌折扇这一怀袖雅物便已成为朝廷贡品,四百余年间,荣昌折扇的传承始终没有断过。自20世纪以来,荣昌折扇的加工工艺日臻完美,漆、嵌、刻、烫花等技艺层出不穷,一度远销海内外,成为荣昌的“四宝”之一。就连近代著名书画家张大千、文学家郭沫若等人,也都为荣昌折扇题过字。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一把小小的折扇,用则开,合则藏,在这开开合合之间,蕴含着数百年的光阴流转,物候潜变。从前许多小孩爱玩折纸游戏,从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来,经反复对折,可做出一把简易的纸扇。夏日炎炎,小小的纸折扇也能为孩童们送来一缕清凉。但要打造出一把精美的荣昌折扇,却需历经16道工种、145道工序。
相较其他地方生产的折扇,荣昌折扇的扇骨数量多且密,扇面更为轻薄柔软,展开的幅度也更大,这些精良繁复的制作工艺,也是荣昌折扇最为出彩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荣昌折扇共计11大类,345个花色,若一色排开,定叫买家挑花了眼。
在空调、电风扇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折扇早已退隐江湖,除了作为舞台用具,生活中似乎已很少见人使用折扇,古老的折扇,会就此消失吗?
事实上,文艺风尚是一个轮回,在大力推行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荣昌折扇也必将迎来它的新潮。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今人的审美与流行,这是荣昌折扇传承人正在思索的问题。多位荣昌折扇的传承人集思广益,开发出了丝绸折扇、夏布折扇等新品种,折扇画师这一新兴的职业也悄然兴起,年轻人的加入为荣昌折扇的生命灌注了青春洋溢的新血液。相信荣昌折扇文化的传承之道,亦能“绵绵若存,用之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