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洛天竺山景区:大量虫子往游客脖子里钻,天气的解释或不够

旅游资讯 26 0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来稿 | 沈一杭

本文约1700字,阅读约4分钟

2025年5月5日,各种热搜上,突然“陕西一景区大量虫子往游客脖子里钻”的一则新闻登上榜首,顿时就吸引了笔者的主意。

据媒体报道,五月二日下午,在陕西商洛天竺山景区,大量不知名的虫子突然出现在景区下山索道附近,如同潮水般涌向排队等候缆车的游客。这些细小的生物无孔不入,钻进人们的头发、爬上脖颈,带来的瘙痒感令人难以忍受,许多游人狼狈不堪。对此,景区工作人员采取了紧急措施、向游客发放了口罩,来阻挡虫子的侵扰。事后,景区方面称,此次事件是因为当日闷热、且天气临近降雨,并表示当晚已使用灭虫剂进行了处理,目前情况已得到控制。

图源:网络热搜

秦岭天竺山景区坐落于秦岭东段,森林覆盖率高达88%,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素有“秦岭最美新名片”的美誉。如果笔者没记错的话,5月初在秦岭,应该正是高山杜鹃的盛花期,昆虫授粉正忙。这个季节,同样是候鸟迁徙末期与留鸟繁殖期,可能观察到红腹锦鸡、画眉等鸣禽,许多鸟类正是以虫子为食。此次突发的虫害事件,一下子让景区登上热搜榜、出名了。景区方面迅速给出的“天气原因”解释和后续的灭虫处理,似乎意在快速平息事态,恢复景区的正常运营。

不过,笔者总觉得,这一处理太过“匆匆”——草率了一些。

在整个媒体报道中,都没有提到,具体是哪种虫子(物种);也没有提到,具体用的是哪种杀虫剂(广谱吗?对人体健康影响多大?)。又比如,游客集中区域(如索道沿线)是否有灯光诱虫、生态碎片化、人工造景破坏原生植被等情况?是否存在人为活动打破昆虫种群天敌关系(如鸟类减少)?此次虫灾是否有周期性或前兆?是否采集过数据、进行生态监测?……新闻中,这些内容统统都没有看到。恐怕,对于此事的思考,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天气”和“处理”这两个简单的层面。

乍看之下,这似乎只是一起与天气变化相关的自然现象,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它所揭示的问题,恐怕远比表面现象更为复杂。景区方面将原因归结为“天气闷热、即将降雨”,这种说法虽然在昆虫生物学上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觉着,略微简单粗暴了点儿。昆虫大量爆发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气候只是其中之一。植物种群的变化、天敌的减少、生态链条的断裂、栖息地的扰动,甚至光污染和游客密度的剧增,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触发点”。

把此事的一些新闻报道看完之后,笔者看到的是,景区应对这种生态异常现象的方式,明显带有应急性、短期性——管理思维仍停留在“应急—掩盖—恢复形象”的旧逻辑。

当晚立即使用灭虫剂,看似快速解决问题,实则可能造成更深层次的生态失衡。虫子不是凭空而来,它们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环,背后可能有更复杂的生态背景。没有对虫种进行科学鉴别、也没有说明虫害是否具有周期性,更没有解释此前是否已有预警机制,仅仅用药剂“压制”后续问题的发生,这种处理方式,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大量喷药可能伤及非目标种群(如天敌昆虫、授粉昆虫),甚至破坏食物链稳定。现在这个季节,是多种植物开花、多种昆虫授粉的最佳时节,天竺山位于秦岭核心区域,属于生物多样性高地与水源涵养地,化学干预本身应极度谨慎,应进行生态影响评估。

杜鹃花盛开,昆虫授粉忙。图源:陕西省林业局

此外,事件中缺失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公众沟通、生态科普。面对游客的不适和不满,景区完全可以借此机会进行生态教育,讲解昆虫生态的自然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与自然共处的边界与平衡。但遗憾的是,整个过程更多体现的是“尽快平息”的思维方式,而非从长远角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管理体系。

笔者认为,这场突如其来的“虫灾”事件,看似偶发,实则也折射出,或许某种意义上生态治理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不是简单的“美景维护”,而是对复杂生态系统的理解、尊重。所以,笔者建议,考虑到天竺山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涵养意义,景区的管理者理应担负起更高的生态治理责任。一次昆虫扰人的事件,不该仅仅被视为偶发或“天气不好”的小插曲。如何理解、预警并尊重这些“信号”,或许正是衡量一个景区是否真正生态友好、绿色发展的试金石。

(注:本文为读者来稿,不代表海洋与湿地平台观点。欢迎留言、批评、友好的讨论。)

资讯源 | 新京报、封面新闻、杭州日报等

来稿 | 沈一杭

值班编辑 | 绿茵来稿日期 | 2025年5月5日

排版 | 绿叶

读者来稿·欢迎评论

欢迎投稿!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部分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