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垄断与经营困境:张家界门票经济背后的制度性反思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其独特的地质奇观本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金矿",却陷入亏损泥潭。这一现象绝非孤例,而是折射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中的深层矛盾。当大自然的馈遇被行政垄断所束缚,当市场规律遭遇计划思维,亏损便成为某种必然。
在过去的两年里,2023年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净亏损2.39亿元;2024年该公司归属净利润亏损5.82亿元,该年度净利润亏损增加的原因系大庸古城预计计提资产减值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计提金额达4.78亿元,严重地拖累了张家界旅游公司的业绩。
具体分析张家界的经营困境,首先源于高昂的制度性成本。作为公有景区,其管理层级复杂,从地方政府到多个主管部门形成多重管理架构。2023年数据显示,张家界旅游集团行政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34%,远超国际同行15%的平均水平。
这种官僚化运营不仅导致效率低下,更造成决策链条过长,市场反应迟钝。一位离职高管透露:"一个营销方案需要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等通过时旅游旺季已经过去。"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在门票经济思维主导下,张家界过度依赖单一收入来源,2024年门票收入占比仍达62%,而瑞士少女峰景区同期门票收入仅占28%。反观国际经验,新西兰峡湾国家公园通过发展游船、徒步向导、特色住宿等衍生服务,创造了门票收入5倍的二次消费。
人事制度的僵化同样制约发展。张家界现有员工中,42%为事业编制,年均人员流动率不足3%,形成"铁饭碗"文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实行合同制管理,关键岗位年流动率达15%,保持人才活力。一位景区工作人员坦言:"很多同事二十年没换过岗位,创新动力从何谈起?"
投资效益低下问题尤为突出。2018-2023年间,张家界累计投入27亿元进行设施改造,但游客满意度仅从78%提升至83%。同期,日本富士山景区用相当于5亿元人民币的投入,通过智慧化改造将满意度提升12个百分点。审计报告显示,张家界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比同类民营景区高出约40%。
腐败温床的滋生不容忽视。过去五年,张家界所在地区有7名官员因景区相关项目受贿落马。某索道建设项目中标价比预算高出2.3亿元,却选用已被欧洲多国淘汰的技术方案。这种权力寻租直接推高经营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制度性革新。黄山景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值得借鉴——引入战略投资者后,管理效率提升28%,连续三年实现利润增长。云南石林探索的"门票+特许经营"模式,使非门票收入占比提升至45%。这些案例证明,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才能激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价值。
自然资源垄断经营的本质,是将全民共有的山水变成部门利益的"自留地"。这种模式不仅造成经济效率损失,更剥夺了公众公平享受自然遗产的权利。当一张门票的价格相当于当地农民日均收入的1/3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符合共同富裕的初衷?
改革已迫在眉睫。需要建立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将部分收益直接反哺当地社区;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运营透明度。唯有打破垄断坚冰,才能让张家界们的奇山异水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福祉,而非少数人的利益藩篱。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不应止步于表面文章。当挪威的峡湾、美国的大峡谷都在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时,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更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而非计划经济思维的最后堡垒。这既是对自然馈赠的尊重,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