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画旅途系列:东林书院一瞥

旅游攻略 22 0

东林书院一瞥

三画旅途系列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又称“龟山书院”,由杨时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后废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人重建书院并在此讲学,后被魏忠贤下令拆毁;清代书院重建,后改为东林小学;2002年腾退小学,开辟为旅游景点。

东林书院石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又称马头牌坊,是东林书院的标志与象征。明天启六年(1626年),阉党毁书院,石坊同时被毁。明代原石坊上题“观海来游”“洛闽中枢”等字样。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改建木坊。清乾隆五年(1740年)恢复石坊,坊额上改题“东林旧迹”“后学津梁”字样。此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石坊上雕饰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

东林书院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东林书院倡导的“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在明末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使得书院声名大著;书院在明末党争中是“东林党”成员的聚集地和来源地,是全国政治的焦点,也是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地、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东林书院内悬挂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士大夫家国情怀的写照。

东林书院丽泽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丽,连接意;泽,水。两泽相丽,万物滋益。此处以丽泽名堂,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

该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拟取,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明天启六年(1626年),丽泽堂被拆毁,明崇祯二年(1629年)修复。丽泽堂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当时,吴越江南士友及全国各地学人同志联翩来集,会聚此堂讨论,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

东林书院依庸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即依乎《中庸》之意。此堂为东林书院主体建筑,是东林大会之前举行讲学礼仪之所,被称为东林学派学术领地象征。

依庸堂前悬挂有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是东林志士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此联现为廖沫沙于1982年手书。

东林书院寻乐处位于依庸堂西侧,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金匮知县王允谦构建。为来学者偃息之所。寻乐处由邑人华豫原题名。清代又称得乐处、贤乐处或寻乐斋等。王允谦撰有《寻乐斋记》,其斋名“盖取明道(程颢)先生所得于周子(敦颐)之语也”。意为反复探寻,领悟先贤奥旨,则乐在其中。勉励师众勤奋学业。

东林书院道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为祀书院创始人、宋代学者杨时及其弟子门人专祠。因杨时南归故里时,其师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祠。意将道学传之南方。该祠当年用官资建造,系无锡地方乡贤祠之一。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阉党毁书院,道南祠获存。计有大门、前堂、享堂等。道南祠内祀宋代杨时及明清东林学者等约八十余人,均经官府批准入祠。是标榜前贤、激励后学的重要场所。东林开讲事,各地官员、学者人等均入祠中,拜谒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