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东北部,有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恩村。
恩村
2023年,韶关仁化恩村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2024年1月,恩村古村景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恩村建筑风格独特,得名于春秋时期,历经宋元明清几代,千百年来人才辈出,获得进士、举人、明经等功名者近50人。
恩村
自蒙恬后代——蒙念四第三代蒙天民首开科甲,蒙氏家族仕宦世家的荣耀史也由此开启,恩村也有了“一门三进士,三房七祠堂”之说。视野拉回近代,恩村也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期间曾在村里休整,铜鼓岭战役中,恩村是重要后勤保障点。
人才辈出的“岭南世家”
恩村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名字的由来充满传奇色彩。早在两千多年前,此地便有人卜居。相传,吴王子孙南逃至此,获一老婆婆指路,为表感恩,将河流命名为“恩溪水”,“恩村”之名也由此沿用。北宋元丰七年,蒙氏始祖蒙万承携子定居于此,自此开启了恩村蒙氏家族的繁衍发展。历经数朝,恩村的建置沿革不断变迁,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如今,恩村居住着蒙、黄、李等多个姓氏的村民,他们使用客家语系仁化城口恩村话,共同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家园。
恩村村史馆
漫步恩村,仿佛穿越时空,处处可见古意盎然的传统建筑。幽深的古巷纵横交错,鹅卵石铺就的小道蜿蜒曲折,将村庄分割成独特的“口”字建筑群。高大的马头墙林立,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尽显岭南与湘南建筑风格的融合之美。蒙氏家庙、蒙氏宗祠(世科祠)、昆寿公祠等祠堂庄严古朴,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福主庙、关帝庙等庙宇,寄托着村民的信仰与祈愿。
此外,拱北里、图南门两座门楼气势恢宏,进士坊、观光坊等牌坊虽历经沧桑,却依然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恩村古城堡虽部分损毁,但残留的城墙和城门,仍能让人感受到昔日的雄伟与威严。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恩村的历史见证,更是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
恩村建筑特色
恩村还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岭南世家”。自蒙氏开基以来,历代人才涌现,获得进士、举人、明经等功名者近50人,有“一门三进士,三房七祠堂”的美誉。蒙天民、蒙英昴、蒙禄昌等历史人物,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或勤政为民,或廉洁奉公,或才华横溢,成为恩村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恩村
恩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留存了众多古代文人的题词墨宝。蒙氏族谱多次由宰相、翰林等官员及书画名家作序,谢枋得、赵孟頫等名人也在此留下赞词,宗祠堂柱、门楼上的楹联更是文采斐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彰显了恩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传承红色基因
恩村最令人瞩目的,是其光辉的红色历史。早在1926年,恩村便成立了农民协会,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7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途经恩村,恩村农会会员积极为部队提供物资和帮助,伍牛仔等恩村儿女更是投身革命,为建立工农革命军立下赫赫战功。
1930年,红七军在邓小平、李明瑞的率领下经过恩村,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在恩村百姓的支持下成功渡江,并筹集了军用经费。1932年,红三军团来到恩村,发动群众,宣传革命主张,留下了珍贵的“红五月”标语。
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恩村,在铜鼓岭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恩村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掩护红军伤病员,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的动人篇章。抗日战争时期,恩村成为抗战后方,广东省立韶州师范学校和广州执信中学先后在此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才,同时也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恩村
如今,恩村的红色革命遗址群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世科祠、蒙氏家庙等红军长征活动地,杠尾红军墓、海螺红军烈士墓等,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年,恩村小学都会组织学生祭扫红军烈士墓,开展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恩村也被打造成古文化+红色文化观光旅游和党员教育基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党员前来参观学习,日均接待游客200余人。
从千年古村到红色圣地,恩村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既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也是红色精神的家园,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村落的深厚底蕴和时代风采。
文|记者 欧阳志强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