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重庆市的荣昌区火出圈了,特别是在今年五一期间,200多万人涌向荣昌,带火了荣昌的烤鹅,猪儿粑,凉粉等小吃,荣昌的火还在持续之中。荣昌有一个邻居隆昌市,是四川省内江市的一个县级市。荣昌与隆昌被人们称为“双昌”。
在重庆直辖之前,隆昌县属于内江管理,荣昌县属于永川地区管理,后来永川地区撤销以后,划入四川省重庆市管理。隆昌和荣昌这两个邻居都是县级,都是四川省的生猪大县,隆昌和荣昌最知名的产品都是生猪。
隆昌猪和荣昌猪,都是全国比较知名的猪种源,为全国各地提供生猪种源,这两个地方的生猪之所以出名,与当时在荣昌的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有很大的关系。除了生猪以外,隆昌和荣昌都盛产山羊,山羊的养殖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荣昌、隆昌的羊肉汤,在川渝地区也是非常知名的。
重庆直辖以后,荣昌县成了副厅级单位,比隆昌高出了半格,后来荣昌撤县改区,从副厅级升级到了正厅级,机构规格比隆昌高了两级,荣昌的乡镇书记调动到隆昌,和隆昌的书记、市长是同一个级别,与隆昌的上级内江市平起平坐。
荣昌与隆昌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地的区县,因地理相邻、文化同源,如同巴蜀大地上的一对孪生兄弟,既有血脉相连的共性,又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但由于行政区划和机构规格不同,两地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
当今年荣昌红红火火,人山人海时,附近隆昌显得那样安静。虽然部分去了荣昌的游客,吃了荣昌烤鹅以后再去隆昌喝羊肉汤,但极少被人关注,隆昌人低调地接住了来自荣昌的红利,躲在老大哥的旁边闷声发财。
隆昌和荣昌均位于东经105度线附近,直线距离仅30公里,同属浅丘地貌,濑溪河与沱江水系在此交织。荣昌地处重庆西大门,是渝西川东区域的交通枢纽;隆昌则坐拥川南门户之称,自古为入滇要道。
隆昌和荣昌同属巴蜀文化圈,却绽放出不同的文化之花。荣昌的“移民基因”孕育了折扇、夏布、陶器等“荣昌三宝”,其国家级非遗荣昌陶传承了宋代汝窑技艺,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隆昌则以青石文化闻名,现存200余座明清牌坊构成的“立体史书”,见证着“忠孝节义”的儒家伦理。
在工业领域,荣昌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900亿元;隆昌经开区则聚焦机械汽配、食品饮料,形成与成都产业配套的集群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两地都在布局新材料产业,荣昌的电子电路产业园与隆昌的玻纤新材料基地,正上演着“竞合发展”的生动案例。
漫步两座城区,能直观感受不同的城市美学。荣昌老城区保留着明清风格的骑楼街巷,濑溪河畔的香国桥见证着“海棠香国”的诗意;隆昌则以“中国石牌坊之乡”闻名,北关牌坊群的青石浮雕诉说着往昔繁华。
在城市更新中,荣昌打造了“陶宝巷”文创街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隆昌则通过“古湖生态城”建设,构建“山水牌坊”城市意象。这种差异延伸至饮食文化:荣昌卤鹅以二十四种香料腌制闻名,而隆昌羊肉汤则以“一汤十味”的独特工艺成为冬日暖胃佳品。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双昌”正从竞争走向共生。2024年两地联合申报的“濑溪河生态廊道”入选国家试点,共建的50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带年产值超20亿元。在文旅融合方面,“荣昌陶+隆昌牌坊”的跨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
两地联合成立的“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已吸引32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荣昌研发+隆昌制造”的协作模式。这种区域协作的深度,甚至体现在政务服务领域——2025年起,两地居民可跨省通办138项高频事项。
综上所述,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引领下,双昌的互动实践,正在为省际交界地区协调发展提供示范。当荣昌的非遗工坊与隆昌的石雕匠人开始共享订单,当两地的年轻人习惯乘坐高铁往返“双昌”上班,这片土地正在书写新的地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