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5月18日的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上“游”出新意,激发更多人“赴约”的热情,以更多维的视角看到并记住“宝藏黔西南”?这不仅是黔西南文旅人的思考,更是一场民族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探索。
5月14日,黔西南州文化馆文艺骨干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学子再次集结校园,进行百人方阵排练,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自信贯穿全场,勾勒出一幅民族文化与年轻一代“双向奔赴”的炽热图景。
布依族八音坐唱、贵州龙、城市口号
黔西南人文异彩纷呈
举着宣传牌的彝族姑娘身姿挺拔、稳健前行,随后布依族男子器乐登上,饶钵清脆、唢呐高亢、刺鼓雄浑,奏出激昂又欢快的旋律,中间甩起帕子的苗族姑娘舞姿灵动,一招一式都尽显民族风情,最后背着月琴的布依族姑娘笑容灿烂,手指轻拨八音婉转悠扬的曲调……方阵排练,让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运动场瞬间“火热”起来。
据介绍,本次活动中,巡游方阵的口号“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万峰成林处 阳光黔西南”,这正是依托山水生态家底,黔西南将自然馈赠转化为城市定位、旅游IP的体现。
与记者见面时,黔西南州百人方阵领队、黔西南州文化馆副馆长汪立新率领团队成员正指挥排练,高效的彩排让他的内心轻松而愉快。“情感、形象、激情、文化,我们可以表达的太多太多了,围绕口号,我们心里就有底了、踏实了,后面所有的细节创意都围绕展开。”
如他所言,整个巡游安排了4次展演,每一段展演只有45秒,必须把精华纳入,把黔西南特色和优秀文化展现出来,时间是挑战。
为了让每一位参与的大学生演员都能在目光聚焦中“亮相”,编导团队在既有的经验上,反复调整优化阵型安排、内容展现、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将巡游队伍器乐、舞蹈等4个板块演出及背景音乐《悦动黔西南》的时间安排精确到秒,顺利推进演员的遴选、分块排练、合成彩排工作。
“百人方阵融合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特色元素,通过器乐展示、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声音活化石’布依族八音坐唱等非遗,布依族蜡染刺绣服饰、苗族银饰甩帕与彝族漆绘纹样等展现民族美学,展现黔西南州民俗特色、民族团结及地域文化魅力。从彩排演练情况来看,整体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效果。”汪立新说。
当前,兴义世界地质公园这一张世界级的名片,以三叠纪兴义动物群化石、三叠纪喀斯特峰林景观以及三叠纪岩相突变地质景观构成吸引大量世界各地的游客,彰显出贵州不断强化对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融科考、科普、文化、观赏为一体的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成效。
“贵州龙”作为中国三叠纪中期海生爬行动物群独一无二的代表,“兴义动物群”的重要成员,是“文旅担当”。
“我们专门设置了吉祥物组,将带着闻名遐迩的‘贵州龙’玩偶到现场与观众互动,希望表达黔西南人民的好客之情,展现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特色,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之道。”编导欧阳路跎希望,通过黔西南方阵让大家看到各族年轻人欢聚一堂、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特别美妙的场景。
馆校联动
青春活力碰撞文化传承
提前在校园公开“剧透”,无处不在的“阳光”和自信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是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演出队伍,学生平均年龄21岁。”汪立新介绍,队伍有女演员70名、男演员30名,演员由艺术院校大学生及文化馆的业务骨干组成。
“两次民族团结大巡游都得到了艺术院校的大力支持。青年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也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80位青年艺术学子的参与增添了青春活力和创新视角。”汪立新表示,这支队伍不仅仅有民族音乐和歌舞表演,还将表现青年大学生在黔西南沐浴阳光、成就梦想的欢乐与风采,传达拼搏精神和团结力量,激励更多年轻人追逐梦想、勇敢前行。
在校大学生课程安排各不相同,筹备排练十分不易。编导刘晓莉感慨道:“学生们学业任务繁重,排练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排在下午课后、晚饭之前、晚课之前,但同学们热情高涨,毫无怨言,我们的排练进展很顺利。”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民族团结大巡游。”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彝族男孩安大伟表示,队伍中很多大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大家愿意接受所有机会和挑战,“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有信心尽情地展示专业和对家乡的热情。”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巡游,这是艺术展示交流的宝贵舞台,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经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苗族姑娘龙丹感谢给予的学习实践机会,让自己进一步了解黔西南民族歌舞背后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
对他们来说,演出难度不大,但努力和责任感丝毫没有减弱,大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每一次排练中,从中感受到了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及民族团结的澎湃力量,也期待为讲好黔西南故事、为民族团结贡献“兴师青年”力量。
在排练和互动中,队员与编导之间展现出的极强的默契感,这源于馆校“双向奔赴”架起的坚实桥梁,民族团结教育形成的育人合力。
在创作和演出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的同时,从民族文化进校园到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大会、省旅发大会、三省区八音大赛、音乐金钟奖等各类活动、演出,黔西南州文化馆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不断深化合作交流,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好搭档”,是擦亮文化名片的“老朋友”,是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更好地认知城市和文化的更多魅力的“好帮手”,他们的每一次合作都给观众带来惊喜和欢乐。
从接过一把把器乐,到老师为学子系好腰带、调整动作,再到全体的齐声呐喊……在大家看来,无论是古老的物质遗存,还是“加油”的人文精神传统,都沉淀为黔西南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发展,更激发出特有的青春活力,最打动人的是扎根在繁华中的烟火气、风景之下的城市温度、传承幸福、青春朝气。
让这样的“活力”“温度”“友谊”蔓延到民族团队大巡游,让前来的人们知道,黔西南是一个幸福的地方,值得来看一看,百人方阵满怀期许、步伐铿锵,将以青春之姿奏响民族乐章,向世界发出幸福的邀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星星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编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