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风景 马凤山摄
尧山,位于隆尧县西部,为唐侯故土、尧帝封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顺德府志》记,明、清时“尧山圣迹”名列顺德府十二景之一。山分南北两峰,南峰略高称尧山,北峰称宣务山,合称尧山,又名唐山。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在尧山一带设置柏人县,东魏改柏人为柏仁。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柏仁城毁于水患,县治东迁现尧山村。因去北有山,山以尧名,县以山名,尧山县名便由此开始,沿用长达433年。金大定中期,金世宗完颜雍因避讳其父完颜宗尧的名字,改县名为唐山县,唐山县名一直沿用了755年之久。元明清三代,唐山县属顺德府。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复为尧山县,1947年与隆平县合并为隆尧县。
尧山主峰北邻巍巍宣务山,南依汤汤泜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十三州志》《顺德府志》和《唐山县志》等古籍记载,千百年来人们为祭祀尧帝,在尧山之上多次修建尧帝庙,立碑纪念。乾隆《顺德府志·赋役》记,“尧山尧王庙春秋二祭银一十两”,可见当时顺德府官方对尧帝庙春秋二祭还十分重视,并专门列支了相关银两。
阚骃志记
南北朝时期,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531年——约595年)《颜氏家训》记:“柏人城东北有一孤山,古书无载者。唯阚骃《十三州志》以为舜纳于大麓,即谓此山,其上今犹有尧祠焉;世俗或呼为宣务山,或呼为虚无山,莫知所出。”《十三州志》云:“上有尧祠,俗称宣务山,谓舜昔宣务焉。”这是古代典籍对尧帝祠庙较早的记载。颜之推曾为赵州佐,柏人城、尧山一带是赵州的属地。阚骃,北凉著名地理学家、经学家,著地理总志《十三州志》。阚骃博通经传,初仕北凉,官至尚书,北魏灭北凉(公元439年)后,入仕北魏。由此可知,阚骃生活的北凉、北魏时期,尧祠即立于尧山之上,且尧祠被记入《十三州志》,也说明了尧祠由来已久,帝尧文化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地位。一百多年后的颜之推,又将柏人城、宣务山、尧祠等详细记录到家训中,可见尧山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已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影响。
柏仁地标
清代《唐山县志》记,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知县苏玉在县城关帝庙散步时,见土中埋有一石,清理后发现实为一方墓志,字之骨力丰神,颇似右军笔迹。其铭文记载:“君讳来,太原人也,流寓赵国,子孙家焉。……大足元年(武周,公元701年)终于私第。夫人庞氏,景龙三年终于兰室。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合葬于县西北平原里也。西瞰陈余之水,北带伊祁之祠。”常来,太原人,迁居赵州柏仁,去世后与夫人庞氏合葬在县域西北的平原里,墓地向西可看到“陈余之水”,墓地向北有“伊祁之祠”。史载,因张耳与韩信斩陈余于泜水上,“陈余之水”即为尧山境内的泜水。光绪《唐山县志》记,柏人故城西北隅,泜水之旁,为张耳屯兵点将之台张耳台,遗址犹存。尧帝,姓伊祁,“伊祁之祠”即为尧祠。此墓志所记地形,与尧山一带的地形方位完全吻合。如此看来,该墓志铭撰写时,即公元739年之前,尧山之上尧祠,亦为重要的地标建筑。清乾隆《顺德府志·寓贤》记,“唐,常来,太原人,流寓柏人,虽书剑绝群而高尚不仕,大足元年卒”,与该墓志铭记述一致。
寰宇记录
清乾隆《顺德府志·山川》记,“尧山在县城西北八里,尧始封于此,因以名山。有元魏武定三年残碑所载:‘惟斯宣务,陶唐采封’八字”。康熙《唐山县志》记,“东魏唐邕撰文,‘惟斯宣务,陶唐采封’”。在邑制沿革中记,“今日之唐山,犹是帝挚之采封也”“皇甫谧(西晋)所撰《帝王世纪》与《大明一统志》皆云‘尧封唐侯所都之地’”。在山川中记,“《范石湖集》(南宋范成大编著)云:尧山下有放勋祠”。又记,“《寰宇记》云:宣务山,一名虚无山,山西三里出文石,五色锦章。山上有尧祠”“山西三里出文石,五色锦章”,即指尧山孔冈。《顺德府志》记,“孔子周游至此,停车讲学”。《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撰写的一部地理总志。《顺德府志》录有东魏中书舍人唐邕撰写的《开府彭公建庙碑》碑文,即“元魏武定三年残碑”的完整碑文,记述了彭乐将军在多次征战中的军功,及其在尧山建庙的事迹。武定三年即公元545年,彭乐除授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相、邢、定、肆、殷、冀六州诸军事,尧山一带正是其管辖之地。开府彭公即彭乐将军,是北魏、东魏、北齐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位居北齐太尉,后被告发谋反,551年被北齐皇帝高洋诛杀。
翰林撰文
北京市文物局藏有隆尧县《唐帝庙碑》拓本,原碑为元代所立,高7米余,碑阳东向,位于尧山山巅之上,1967年被炸毁,尚有部分残碑碎块留存。该拓本2020年经国务院批复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具有重要文献价值。遗憾的是,原碑额“唐帝庙碑”及碑阴“唐侯故土”八字失拓。该碑由宋末元初政治家、元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撰文,立于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距郝经去世已22年。监察御史刘赓书丹,刘赓(1248年——1328年),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其祖父刘肃(1187年——1263年),1252年任邢州安抚副使,曾与李惟简(邢州唐山人,1251年邢州安抚使)、张耕(真定人,1255年邢州安抚使)合力治理邢州,为邢州大治做出了重要贡献。立碑题名的是顺德路、唐山县多名主政官员,有顺德路总管府达鲁花赤聂古伯、萌古带,顺德路总管郭仪,同知张光祖,总管府判官雷肇、知事张古雄等。碑文记述了尧帝的生平、功德,及此次建庙的缘由。其中记述尧帝的功德“言生民之道,至尧而后大备”“以圣相圣,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治历象以成天,平水土以成地,教人伦以成人,赏均刑法以成典,去凶庸善以成政”“以德为位,公天下之端自是始”“命之以中,传其心法,以道为统,立民之极,亦自是始”“德莫盛于帝,帝莫盛于尧,宜乎配天而食”等等。在建庙的缘由中记有“顺德路属县唐山之巅亦有庙焉,岁久摧毁,今郡牧葺理更新,请碑其事,故援李唐张谓虞帝庙例,题曰‘唐帝庙’而不名,且赞帝德而为之诗。庶几居人识赓载之遗音,知为陶唐氏之民焉”。说明了郝经是应顺德路主政官员所请而撰写的碑文,希望尧山一带的民众知道,自己的先民是古代的陶唐氏之民。此碑立石的同年同月,由刘赓篆刻的《尧山孔氏先德之碑》也树立在了不远处的尧山孔冈之旁,是孔璠任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佥事时,为其父在家乡所立。孔璠为孔子后裔,1273年与元代大儒许衡,于尧山孔冈创建孔冈书院。
舜禹配享
《唐山县志》录有元代杨刚中撰写的《舜禹配享殿碑》碑文,记载的是顺德路总管侯德仁,命唐山县尹李信在尧山尧帝庙两旁,增建舜禹配享殿的事迹。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春,侯德仁调任顺德路总管,看到尧山之上有尧帝庙,主祭尧帝,而舜帝禹帝只是陪祀。他认为:大哉帝勋(尧帝),光被终古,非有虞氏(舜帝)之德,协宏重明,不足以昭其承;非有夏氏(禹帝)之功,熙文宣勤,不足以永其成。舜帝禹帝同样功德千古,只作陪祀不妥,应分别立庙祭祀。即命唐山县尹李信,在尧帝庙两侧单独修建舜帝庙和禹帝庙。当时,山脚侯村的李之芳家人已看管守护尧帝庙40余年,且勤于祭祀,实为地方名士,由其协理此事,一呼百应,万众百姓捐资出力,不日即成。随即安放神位,右虞(舜帝)左夏(禹帝),庙貌壮观,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杨刚中,南京上元县人,撰写此碑文时任江浙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待制。
兵宪筹划
明嘉靖四十五年,宋仪望撰写了《重建帝尧庙碑》碑文。宋仪望,江西永丰人,官至大理寺卿。碑文记述,己未年(公元1559年)兵备道陈大宾看到帝尧庙已为荒址,乃命唐山知县梁需重新修建未果。丙寅(公元1566年)春,后任知县杨大韶重建帝尧庙,并乞请宋仪望撰写碑文记之。宋仪望时任大名兵备副使,为掌管兵马军务和监察的主官,唐山县归其管辖,便前往视之,“瞻视良久,深叹杨令是举有禆风教,足以慰邦人之思”,又命在庙前修建了左右碑亭,并在正前方建造了大型石坊。碑文中记录了孔子称赞帝尧之语“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并说到自己曾在山西晋阳参拜帝尧庙时流连忘返,今日又在唐侯故土拜谒帝庙,能够对帝尧表达尊崇敬仰之意,真是人生幸事。可以看出,宋仪望十分尊崇帝尧的仁德之风,注重对百姓风俗道德的教育感化,并亲自谋划了帝尧庙的增修。同一时期,有乡人陈登云作《帝尧庙》诗云:“翘首想尧天,遐哉未易攀;巉岩开栋宇,禋祀重荒山;市远尘嚣绝,林幽僧鸟闲;艰危惟此日,惭愧赘台端。”记述其任监察御史期间回到家乡,艰难攀登尧山,在祭拜帝尧时流露出忧国忧民的心情。陈登云,《明史》有传,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进士,初授鄢陵知县,擢升监察御史,在朝中不畏权贵,敢于直谏,时人称其“论议慷慨,有烈丈夫风”。先出按辽东,再巡按山西,又出按河南,先后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多次为民请命,颇有政声,后称病归乡,在家乡有为其修建的“三按方岳”牌坊。
碑庙合璧
光绪《唐山县志》记载:“尧帝庙,在尧山。嘉靖中,知县杨大韶迁于宣务山。万历间,知县郑宗周置祀田三十亩,以供焚修扫除之役。邑人徐养元以祀非其地,于顺治庚寅(公元1650年)复建于尧山,有碑文。康熙年间,知县王启汸复建于宣务山,有王渔洋所撰碑记。嘉庆间(1796年——1820年),知县童光起重修。”徐养元,崇祯癸未(公元1643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入清后官至湖北提学道。当时唐山县文庙为水患所毁大半,其倾力捐资相助,率众重修,历十余年而成。徐养元重视道德教化,认为帝尧为唐邑首祀,昔原建庙尧山之巅,可是明嘉靖年间却移祀北峰宣务,后建的帝庙原来是个佛寺,实为不妥。回想当年自己求学时,曾在旁边的僧舍读书,即为尧帝感到羞愧。因此,徐养元时任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兵备道,便“力为建庙,仍移尧山”。这样,“凡四方入唐邑之境者,即遥赡庙貌。唐邑人文之盛,有赖于斯”。尧帝庙又重新移回尧山之巅的唐帝庙碑旁边,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改变了碑、庙分居南北两峰的尴尬状况。当年,7米多高的唐帝庙碑屹然矗立在尧山之巅,方圆几十里外便遥遥可望,犹如一座高大壮观的灯塔。
府志题诗
明代万历《顺德府志》记载,“尧山圣迹”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清康熙年间李京对府志进行了增补,并对十二景分别题诗。其中记“尧山,唐山县之北八里,帝尧受封于此,后都山西蒲坂。旄山、孔冈、干言山、卧牛山,尧山内之他山,因山之形、人之重而名之。帝尧庙、尼父祠存焉。京师南行千里,坦途如砥,而征车召登陟,马首翠微自尧山始。诗曰:“平原东陆结山冈,灵秀飞来接太行。日耸丰碑霄汉迥,雨收废寺碧云凉。帝尧封邑名还在,尼父停车道未荒。斗大孤城人世变,时雍非复旧陶唐。”诗中描绘:“官道之东,平坦的原野之上,隆起连绵山峦,其灵秀气象与西之太行遥相连接。尧山之巅,日光映照下的尧帝庙碑直插云霄,显得高大雄伟。雨后青云缭绕,远处那些残破的寺院愈发清幽。”唐山县是帝尧封邑的名号,依然在沿用。夫子冈为孔子曾经停车讲学之地,通往冈上尼父祠的道路,也并未荒废,很是宽阔通畅。这些圣迹仍历历在目,但眼前斗大的孤城已历经千百年的世事变迁,也不似远古陶唐时期那份太平景象了。作者感叹,圣迹犹在,物是人非,尧天舜日,何时再现。
尚书劝诫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唐山知县王启汸重建帝尧庙,并请其父、刑部尚书王士祯撰写了《重建帝尧庙碑》碑文。碑文记述,帝庙向在尧山之巅,历代兴废靡常,元明两朝多有重修,山巅之上无水草竹木,惟硝石嶙峋,经年人迹罕至。前任知县因祠宇残废,春秋两季都在文庙祭祀尧帝,这样显得极不恭敬。王启汸已到任4年,便有修复帝庙之意。可是看到帝庙所处之地山高路远,建庙所费较平地更要加倍,并且平时又少人看管守护,不多年后便会坍塌成为废墟,甚是可惜。于是与众乡绅商议,便筹划改建于宣务山麓。其建庙之所费皆为捐资,帝庙构殿三楹,两个多月的时间即修建完成,殿中设尧帝位,左右以舜帝禹帝配尊。又用刘潜夫《尧庙》诗劝诫后来为官者,要时时整修守护帝庙,勿使“樵牧践篱藩”,能够长留于世,供世人瞻仰祭拜。
此外,王启汸任唐山知县时,王士祯与王启汸父子之间还有一段佳话流传。唐山县因多次遭受水患,沙压田亩,土瘠民贫,百废待兴。儿子本是一介书生,仓促获此任命,王士祯很是放心不下。王士祯时任户部左侍郎,便总结自己数十年宦海沉浮的经验和教训,亲书《手镜录》一册,让儿子“置座右,披玩而从事焉”。此书犹如一面镜子,要王启汸将自己的所作所为时时对照,时刻警醒。此举不仅体现出王士祯作为一个正直、仁慈而不失严厉的父亲,对儿子如何从政的谆谆教诲,更体现了其对家族世代清廉家风的承袭和发扬,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王士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代廉吏”的美誉,王启汸任唐山知县长达9年,有仁政。
历史回响
回望历史,从1500多年前《十三州志》到《颜氏家训》,让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远古的尧山之上尧祠的身影。它如同华夏文明遗存的人文火种,生生不息,闪烁着微弱的光亮。从东魏残碑所载“惟斯宣务,陶唐采封”,大唐开元墓志所记“伊祁之祠”,到北宋《太平寰宇记》,文化薪火接续前行,尧祠的文化形象日渐丰满,人文气息更为浓郁。从元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撰文,命名尧山一带“唐侯故土”,到顺德路总管命唐山县尹增建舜禹配享殿,此时的尧山文化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尧山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精神追求、价值观念等等,如涓涓细水缓缓汇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洪流之中。从明嘉靖时兵宪陈大宾重修未果,知县杨大韶接续重建帝庙,宋仪望撰写《重建帝尧庙碑》碑文,到邑人徐养元“力为建庙,仍移尧山”,使碑、庙合璧,让人们看到了社会有识之士对帝尧的尊崇之情,以及他们对道义、信仰和初心的坚守,虽艰难而坚定不移、砥砺前行、久久为功的韧性和精神品格。从明代监察御史陈登云作《帝尧庙》,到清代李京增补《顺德府志》对“尧山圣迹”的题诗,无不体现时人借古喻今,期盼重现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给尧山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人文精神。从清代王士祯为其子王启汸重建帝尧庙撰写碑文,劝诫后人守护帝庙,到亲书《手镜录》教诲其子仁爱从政、清廉为官的佳话流传,其珍贵的精神文化价值历久弥新,在当今仍有巨大的时代意义。从清嘉庆年间知县童光起重修尧帝庙,为官方最后一次重修,清代顺德府官方一直延续对尧帝庙进行的春秋二祭,到20世纪60年代偌大的唐帝庙碑轰然倒下,到如今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只留下不多的残碑碎块,再到《唐帝庙碑》拓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多年的沧桑岁月,见证了尧帝庙、碑所代表的尧山文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同频共振。那些跌宕起伏的历史,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沉思和启示。
文脉绵延,圣迹千年。弦歌不辍,光照千秋。现在,冀南一带的人们对尧山文化家喻户晓,依然充满着对“唐侯故土”这一神圣之地的执着、热爱和依恋,凝聚着对尧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尚品德,由衷的质朴的敬仰之情,寄托着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业兴盛美好愿望的向往和憧憬,对生于斯长于斯而深感自豪。尧山文化是古人馈赠后人的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比如,郝经颂扬尧帝的功德中“治历象以成天”敬授民时、“平水土以成地”治理水土所蕴含的探索世界宇宙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朴素科学精神,“教人伦以成人”所蕴含的道德教化人文思想,“赏均刑法以成典”所蕴含的律令法治理念,“去凶庸善以成政”“以德为位,公天下之端”所蕴含的社会政治治理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等等,这些先民智慧的结晶,都可提炼为尧山文化基因的精华,需要我们真切的感悟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去读懂和揭示其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当下,在保护好历经沧桑的尧山文化的同时,更需要赋予其新时代意义,让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创新转化,并发扬光大。
尧山之大,在于尧帝德之高;尧山之美,在于其人文之盛。大美尧山,万古长风;唐尧圣地,生生不息。(田文利)
主办:隆尧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