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
聆听那穿越千年的“竹麻号子”……
传承
千年的竹麻号子(节选)
平乐古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宋朝,这里就以造纸闻名天下,而支撑这份辉煌的,正是平乐辛勤劳作的造纸工人。他们一边打竹麻,一边高唱“竹麻号子”,歌声铿锵有力,代代相传,至今已回荡了上千年。这不仅是劳动的韵律,更是川西民俗的鲜活记忆,是古蜀文化的神韵所在。
您知道吗?“竹麻号子”可是四川四大劳动号子之一!和川江号子、盐工号子、石工号子齐名。它是一种“一领众和”的民间音乐——号工领唱,众人应和,气势磅礴!早在宋代,平乐就有“成都草纸半平乐”的美誉,而竹麻号子,也在2014年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竹麻,可不是件轻松活儿!四到六个工人,手持五六米长的舂杆,围着三四米高的“篁锅”不停捶打。一锅竹麻,足足两万多斤!一旦开打,就不能停,累了只能换人,绝不能歇手——否则,前功尽弃!
有趣的是,如果闷声不响地打,俗称“打哑桶”。不仅工人没劲儿,主家还嫌竹麻打不“绒”——纤维不够细,造出的纸就卖不上价!所以啊,这竹麻号子,既是提神鼓劲的“劳动背景音乐”,更是质量的保证!
领唱的人,嗓门要亮,还得精通民歌;其他人则用“呀、嗬、嘿”应和。主家为了犒劳工人,会备上豆花和白肉,而领唱者,往往被推上座,享受一份尊敬。
用竹麻号子“加持”造出的纸,分两种——偏黄的作草纸,包食物、祭祖上坟;偏白的,则是文人练字的毛边纸。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些纸都比现在的白纸更常见。当年平乐河边,纸商的船只络绎不绝,载着竹麻纸,沿岷江、长江,运往远方……
竹麻号子分三段:“上工号子”像四季吟唱,人数不多,歌词完整;“中午号子”人多声部多,高低起伏;“收工号子”最热闹,甚至加入女声,歌声与情绪一同达到高潮!
这就是竹麻号子——从宋朝传来的劳动者之歌,是血脉深处的呐喊。只要人类还在劳动,这样的声音,就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