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百花山下 红叶遇见了星空和篝火

旅游攻略 13 0

一夜大风,西山的树叶落了一地,红的、黄的,铺满了山坡和村庄。张国珍知道,又到了红叶节的时候了。

10月19日,门头沟区清水镇西达么村,一年一度的红叶节开启。村民们准备了乡村美食和可以望见星空的小院,在小院中点起篝火,迎接每一个进山的人。

西达么村举办红叶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山沟里的小村,有一山红叶

西达么是一个很容易错过的小村。从门头沟一路进山,沿着109国道或者新修的京蔚高速,从一个不起眼的岔道口,进入一条幽深曲折的山道。西达么村就在山道的最深处,毗邻百花山。

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这个常住人口只有五六十人的小山村,都是宁静而安详的。留守村庄的多是老人,6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珍,在留守人员中仍算“年轻”。红叶节的这天,她换上了一身盛装,站在村委会门口,和每一个路过的人打招呼,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

张国珍。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西达么村曾经热闹过,村里原本有煤矿。那时候,整天都是开矿的声音,进出的车辆连绵不绝。但煤矿的开采,也把山染成了黑色。

二十多年前,煤矿关闭,山地还林。山沟里流下来的水渐渐变得清澈,满山的红叶,重新回到了张国珍年轻时的颜色。

村里的红叶。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从小看惯的秋色回来了,但西达么的人,却渐渐地走了。年轻人走出山林,走进城市,原本只有一百多人的小山村,变得越发安静了。只有老人们仍留在这里,和山林为伴,守护着传统的山村生活。

每年的红叶节,是村里难得热闹的时节。张国珍和其他村干部们整天忙碌,接待游客,维持秩序,筹备活动。留守村里的老人们,也会走出家门,聚在一起,一把瓜子、一盘水果,他们就能聊上半天。

转型是个难题,从山居开始

当传统产业消失,一个深山里的小村庄,要如何转型?

张国珍记得,当年煤矿关停后,村里的人一下子少了许多,许多房子都空下来了。这成了村庄转型最初的资源,有村民重新整理山居院落,接待游客。渐渐地,西达么村的名声传出山沟,进山的游客慢慢多了起来。

西达么毗邻京西百花山,生态资源丰富。当矿场关停,山林修复之后,这个小山村和属于山村的山丘林地,也重新变得郁郁葱葱。得益于乡村发展的政策,村里的民居几乎都修葺一新。有村民收购了许多闲置院落,重新规划和修整,建成传统山居风格的院子并兼具现代生活设施。他们就地取材,沿着山沟和溪流打造景观,把普通的村庄,变成了景色奇绝的民宿。

村里的民居依山而建。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一万多亩的红叶,则成为了整个村庄发展的资源。十多年前,西达么村便开始筹备和举办红叶节。

村民们司空见惯的一山红叶,对山外的人来说,其实是难得的景色。只是,把红叶当成资源,难免要看天吃饭。天公作美的时候,树叶红得透亮、清澈,遇到天气不好时,红色就不那么纯粹。

远眺西达么村漫山遍野的红叶。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断断续续地,村里的红叶节已经办到了第七届,成了村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西达么红叶的名声越传越远,每年的深秋,都有许多人进山,白天在层林漫步,夜晚在山居休息,为深山小村独特的美景停留。

准备星空篝火,来共享秋日

今年的雨水比往年更多,在红叶上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

“今年的红叶,比不上往年。”张国珍说,“西山气候冷凉,树叶红得比山下更早一些,凋谢也更早。最佳的观赏期,只有十多天不到二十天,如果遇到大风降温,一夜之间,漫山的红叶就会凋零大半,对村里人来说,每一天都格外珍贵。”

西达么村,在一条窄窄的山沟中,中间是一条小溪,两侧散布着石头砌成的民居。村庄的最高处是夏季露营的山林,往下是一片临水的民宿,有的房间,就建在清澈湛蓝的水面上。民宿外墙是整洁干净的青石,青石上的爬藤叶子鲜红,长长地垂落下来,一直和水面齐平。

民宿外就是山间小溪。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也有人在半山建起民宿,红砖墙上,同样爬满红色的藤蔓和枝叶,站在房顶的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村庄以及村庄之外的群山沟壑,那里是漫山遍野的火红和橙黄。

红叶节没有固定的日子,总是在红叶最鲜艳的时候开始,在树木凋零的时候结束。村里准备了乡村里的美食,准备了夜晚的篝火,还有抬头就能看到星空的民宿,等待着进村的人们。

村里有许多护林员,年纪最大的,超过了70岁,他们每天都会上山,收拾山里的垃圾,把红色染遍的山坡整理得干干净净,用最美的景色迎接游客。张国珍欢迎每一个进村的游客,期待更多人到西达么,但有时候也难免会想,村民们渐渐老去,当他们再也爬不上山坡的时候,谁来整理这片山林,谁来守护这片美景?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

标签: 红叶 百花山 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