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球商业评论
然而,我早已看穿了一切
【新华社近日关于桐城的报道,一时观者如堵|来自截图】
吾球商业地理:
桐城人的为人处世,从张家的谦让,到孙氏的慧眼识人,无不印证了“桐城”的魅力所在。也正因为浸淫于“桐城”文化,让张謇终成大器,成为举世闻名的“下海状元”,为这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所以,在我心里,桐城和南通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国家对这两个城市投上了温情一瞥,也暗示着这个国家的走向,一定是以和为重,尊重规律,律己为人,人人向“新”,心怀家国。而“桐城”也终将成为未来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采写+主编/王千马
图片/王千马+网络(侵删);
编制/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哟嚯
各大媒体最近都在争先恐后报道桐城了,这是这个小城多年来最顶峰的时刻了!毫无疑问,报道的重点,总少不了我在无数向外人介绍老家的场合都要提到的六尺巷。
六尺巷其实不长,也不宽大。三四个人并排走都觉得挤得慌,但它却有巨大的胸怀。关于六尺巷的故事,已经被写得连篇累牍,不想再述,我只想说的是,没有张家的主动退让,就不会有两家人的各让三尺。作为以“父子双宰相”留名于世的张家,他不会不知道自己手中的权力,但是在父老乡亲面前,他保持住桐城作为礼仪之乡的门面。
毋庸置疑的是,六尺巷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被淹没在城市的野蛮生长之中。我在桐中就读时,六尺巷似乎还藏在一家荣军院内。貌不惊人,也无人问津。那时的老家,正是十万大军跑推销的时期,大家拼命地想赚钱,也有不少人通过开刷子厂、印塑料袋,或者带人南下做工程发了大财。以前,桐城人讲究“穷不丢书,富不丢猪”,通过苦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整个城市在朗朗读书声中记住了奋斗和道义。但市场经济的潮流却让大家找到了另一种改变命运的路线。桐城人是聪明的,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把路线走成线路,甚至是一条金光大道,当然也因为匆匆忙忙,将它踩踏得尘埃飞扬,迷了方向。这也是桐城之所以有一段时间失语的原因,但庆幸的是,我们毕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毕竟还有这座六尺巷!它总是在默默地提醒我们,不要跑得太快,忘了来时的路。
【桐城成都商会的会徽,正是以“六尺巷”为主体设计|来自截图】
现在想想,我们桐城人是喜欢讲“德”的。评价一个人好不好,就是“有没有德”。六尺巷就是离不开先贤的“德”,而无数桐城籍人物也是先贤精心孕育的文风熏陶培养出来的。没有德,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桐城”,同样,没有德,“桐城”即使有一时的发展,也不会走得长久!
今天的社会,有些浮躁。以前增量时代,大家都在抢,到了今天的存量时代,大家就更抢个不停,甚至有把手伸进别人饭碗的架势。抢得过的,心累,抢不过的,只好躺平。这也造成了当下的割裂,和戾气!而在整个全球,也是戾气横生,俄乌还没扯清楚,以色列又频频开展斩首行动。似乎,一个地球容不下别人。所以,六尺巷能在今天被重新发现,真是恰如其时,也是“应运而生”。刚刚收到在安徽省城任职的桐城老乡季翔兄发来的文章,他说要把“让”定义为新时代的桐城精神,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更认为,“让”不仅只是道德上的谦让、生活中的礼仪,更应该是经济上相互包容和妥协,换句话说,它最终不是让每个人都退无可退,而是都有饭吃。这就像六尺巷,退到最后,退出一条巷子来!
此外,我们也应该想想“让”的目的。它最终是为了达到另一个字:和。我希望这个国家和世界一样,和而不同。而“让”正是尊重这个“不同”,让“不同”各自存在各自美好。
【桐城市杭州商会则将“六尺巷”作为自己重点打造的论坛名|摄自王千马】
我们今天重新发现六尺巷,正是我们需要礼让这个价值观。只有找到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社会才会回归理性,回归平和。而经济的发展才不至于跑偏。换句话说,我们既需要“敢为人先”,同样也需要和睦礼让。只有建立在正确价值观上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这也是近几年来桐城经济飞速提升的一个原因,除了几任领导的亲力亲为,还有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城市需要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营造好的营商环境,戒骄戒躁,努力发展实体,向新而行,并将城市的发展普惠到每个人的头上。也就在“新华社”《这就是桐城》的报道中,我们既看到了桐城人从“小袋子、小盖子、小刷子、小配件”起家,撑起民营经济一片天,也看到今天的桐城,更是向“绿”而行,打造绿色包装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典范,同时不断提升产业“含新量”。比如发展“两新一医”三大主导产业,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材料、医工医药健康产业……2023年共实现营收150余亿元,申请有效发明专利近百项。这就是文化和经济的相辅相成。
这其实也是整个国家的追求。我记得在桐城之外,还有一个地方曾受到重点对待。那就是南通。南通有大商人张謇。张謇以一己之力成就一城。说起来,张謇跟我们桐城有很大关系。在吾球商业地理《桐城很小,桐城文化很大》一文,我曾提及他曾深受桐城人的恩惠——在他深陷牢狱之灾时,是桐城人孙云锦怜惜其才,助其脱困。所以,张謇回通州从师赵彭渊门下,奉师命“尽弃向所读之文”,重点改学桐城派古文。日后,当吴汝纶先生舍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职而回安庆创办桐城中学,他也成了吴汝纶的莫大支持者。
某种意义上,桐城人的为人处世,从张家的谦让,到孙氏的慧眼识人,无不印证了“桐城”的魅力所在。也正因为浸淫于“桐城”文化,让张謇终成大器,成为举世闻名的“下海状元”,为这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所以,在我心里,桐城和南通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国家对这两个城市投上了温情一瞥,也暗示着这个国家的走向,一定是以和为重,尊重规律,律己为人,人人向“新”,心怀家国。而“桐城”也终将成为未来最为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