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通天河畔白塔古道,讲述千年汉藏一家亲

旅游攻略 11 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史春波 /文 张迪 /摄 青海日报记者 洪玉杰 公保安加

沿着通天河畔蜿蜒的山路,我们去寻找一座白色的塔。路是泥的,穿过高山峻岭,时而颠簸,时而平坦,如同河面上的江水。

通天河是长江流经青海玉树州的名字,全长800多公里,河因出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势高峻而得名。

最早知道这个名字,是在《西游记》里,唐僧一行取经过通天河,此河吞华岳、贯百川,茫然似海,一望无边。

在通天河边行驶

不过,眼前的通天河,比小说里描述的更为奔腾,更为汹涌,更为大气,更为奇险。它又浑浊得似乎带走了雪域高原所有的尘埃。

尕白塔,就坐落在通天河边,静静地站立了一千多年。它是干砌石建造的,白塔底部四周堆满了有关佛教故事的精美石刻版画。

到的时候,我们看到藏民们虔诚地匍匐于地,祷告,绕着白塔转动经筒,祈福,友善地微笑。这是他们的日常。

多少年来,这座塔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座塔,也如同他们内心的信仰,得到了世代的守护,历经岁月的侵蚀而不倒,见证了古老的通天河两岸的变迁,见证了汉藏之间的不断融合。

白塔外景

陪同我们的是玉树称多县拉布乡组织委员扎西,他介绍说,称多县是半农半牧业县,平均海拔4500米,长江上游通天河横贯全境。“称多”藏语意为“万人聚集的地方”,千百年来,流域地区留下了古墓葬、古岩画、古村落及古渡口,建于公元810年的尕白塔就是其中的代表。

“白塔在2008年就被评为省级文保单位,你看,我们立了一块醒目的牌子。”他这样告诉我们,“每年都会组织进行一些修缮,比如补漆。每个人都是它的保护者”。

朝圣的藏民

尕白塔下面是一个古老渡口。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亭子,孤独地守在江边,诉说曾经的辉煌。

扎西告诉我们,古时候商道并不与现今发达的交通网络吻合,人们多会选择节时又节力的捷径,形成特定的线路,从白塔渡口渡河西行,一路翻山即可抵达青藏高原重要商贸重镇结古,这是一条延续千年的商贸古道。

白塔渡口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流域最大的渡口,在青藏高原演绎着重要的历史角色,是西藏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关卡,无数商队和马帮造就了白塔渡口耀眼的历史光芒。

白塔全景

采访现场

“渡口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运输功能。”他手指远方说,“但是现在,通天河上早不见羊皮筏的影子,一座座笔直的桥,已经贯通两岸。”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也从这渡河前往拉萨呢。

尕白塔渡口不仅是称多县境内最为古老的渡口,也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渡口之一。

唐蕃古道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通大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

茫茫通天河

过去,来往频繁的汉藏使者,传经布道的僧侣,求神拜佛的信民,以及南来北往的旅者,经常仆仆于这条古道上,颠沛于通天渡之间。我们仿佛看到,他们穿越历史的尘烟,风尘仆仆向我们走来。

距离白塔几公里外,至拉布河北面地势较高之处,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碉楼——兰达百长仓,这座碉楼,迄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称多县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百长碉楼,它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当中已被列入玉树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拉布乡众多古藏村历史遗址中最具文化气息且是标志性建筑。

百长仓全景

扎西告诉我们:“兰达百长仓碉楼是通天河流域旅游线路上极具价值的人文景观。为此,拉布乡政府以拉司通村为中心,将兰达百长仓碉楼、莫洛天险、郭吾古堡等自然人文景点连成一线,打造出‘九点一线’的旅游景区。”

他说的拉司通村,是典型的高原康巴古藏乡村,玉树地震后,这里经历了首次“重生”。拉司通村的重建工作遵循“修旧如旧”和“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指导原则,使民居外观保持了原有的风貌。

百长仓外景

而兰达百长仓碉楼西距白塔渡口200米,背风朝阳,视界开阔。碉楼南侧为天然河谷,西侧地势较东侧平坦。碉楼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站在楼顶上整个兰达村庄及拉布河谷尽收眼底。

碉楼东西长17.3米,南北宽14.5米,总建筑面积约863平方米,共分三层,总高为8.65米。

外景

“你们猜猜有多少个房间”,扎西这样问我们。

从一楼到三楼,我们仔细一数,竟然有大大小小房间21间。碉楼底层还是牧畜圈和贮藏室,现在依然保存着当年喂马的痕迹。

“你们看,我们有这么多部门在保护它”,扎西说指着外面挂的一块块牌子说,“这里不仅是文保点,现在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会有学生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它,走近它。”扎西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