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一个地方的名称。世界上有多少的地名,大概就有多少的历史故事可以诉说~
黄河以东,太行以西,有一片大山大河塑造的土地,古人唤作河东,今天,它叫山西。打开地图,位于山西心脏处的省会,名为太原。但你好奇过吗?这片土地为何叫“太原”?
今天,让我们跟随《人说山西好地名》的步伐,通过地名解码太原,一起探索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非比寻常的魅力吧~
太远?太圆?
太原,原来是“大原”……
01
初闻“太原”之名,有人可能会好奇,是太“远”还是太“圆”呢?而这,还得从太原的地理位置开始说起。
太原,地势北高南低,形状像一个簸箕。北、东、西三面环山,南接晋中平原。北面的冷空气拿它没辙,南面的热气流也对它束手无策。在大自然的宠爱中,汾河也当起了它的“护城河”,潇河等大小支流更是尽心滋润着这片土地。因此,太原在古代更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称誉。
太者,大也。原者,高平曰原,广平曰原。顾名思义,太原就是大平原,或者高地上的大平原。
《诗经》:“薄伐猃狁,至于大原”;
《左传》:“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
《尚书》:“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从上古时期到唐、尧、舜、禹、夏,“太原”二字一直有传说或文献的记载,但仅为地理上的泛称,并非明确的地名。
直到战国末年,秦国在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由此,太原正式从一个泛指地名,转换为了一个行政区划地名。
图源:迎泽发布
太原,原来这么厉害?!
02
如果说地名是一本城市故事会,那么太原这本书的首页,得从3000多年前讲起......
在历史演进舞台上,太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北方的军事、文化重镇,是千百年来的“山西之心”,有着 “九朝古都” 之称,这里最早曾被叫做“北京”,还有“霸府”“别都”的威名,更是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晋祠”的诞生——
西周“改革开放试点”?
在太原,你一定知道一个地方叫晋祠,但你知道晋祠是怎么来的吗?
太原有2500年的建城史,但早在3000多年前,太原就以西周“改革开放试点”的名义登上了历史舞台。
大约公元前1035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往交融。晋国的开国始祖唐叔虞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即面对华夏地区的人民实行华夏地区的政策习惯,面对周边的戎狄部族采取戎狄地方的生活习俗,实现了民族融合,让太原地区的老百姓过上了和谐幸福的生活。
为纪念这位晋国开国之祖,人们在晋水旁,给唐叔虞建了一座叔虞祠,一同供奉的还有他的母亲邑姜。而这里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祠。
于是,人们在这里看到了屹立三千多年,仍枝繁叶茂的周柏;看到了国宝级宋代木结构建筑代表作圣母殿;看到了被称为“史上第一座立交桥”的鱼沼飞梁;也看到了中国雕塑史上的唯一最早反映宫廷人物的宋代侍女像。
“晋阳”——
“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源于此?
距离晋祠仅5公里处,有一座古城名为太原古县城,它是在明代太原古县城的基础上修复的,而这座古县城的位置就是建立在历史上晋阳古城的范围内。现如今的太原古县城,规模不如彼时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但回望脚下的土地,这里仍是太原2500余年建城史的开端。这一切,可以从一个人的故事说起。
时光流转至公元前497年,春秋末期,太原特殊的战略地位吸引了晋国卿大夫赵简子的目光。于是,他命令家臣董安建造了一座坚如磐石的城市。因“山南水北谓之阳”,位于晋水之北的这座城,就被命名为晋阳。
而更绝的是,晋阳城城墙的墙骨,是用杉木做的,房子的柱子是用铜做的,为的就是防备兵器不够用时,直接把铜柱融化做成箭头,再套在杉木上,就是一件趁手的兵器。
晋阳城不仅是一处军事要塞,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它见证着赵国的势力日渐壮大;见证了晋阳之战后豫让“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故事;也见证了“三家分晋”的历史转折点……
由此,中国历史从谦谦有礼的春秋时代迈向了礼崩乐坏、战乱纷飞的战国时代,与此同时,也开启了从诸侯分封制的社会向大一统时代的迈进。《资治通鉴》更是以此为开篇,足见其历史地位之重。
“霸府”“别都”——
太原历史上的“黄金年代”!
顺着晋阳大道继续走,这里有一座号称世界上有确切纪年、开凿年代最早、体态最大的巨型摩崖石刻释迦牟尼佛像——蒙山大佛。
而它走来的那个时代,也是太原历史上的“黄金年代”!
《北齐书》所载: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盏,光照宫内。”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南北朝时期,太原凭借其突出的战略地位,成为北齐、东魏统治者心中的重镇。北齐王朝的奠基人高欢,倾尽全力在此地经营,他不仅在此修建了大丞相府,还创建了周长27里的晋阳宫城,后来他的儿子武成帝又修筑了大明宫城和晋阳东城。
一时间,晋阳成了商贾云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方珍奇异宝荟萃于此。可谓是一座关乎全局的“国际化大都市”,“霸府”“别都”的称号不胫而走,太原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更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龙山石窟、童子寺大佛、蒙山大佛等在这一时期雕造完成。20世纪后半叶陆续出土的娄睿墓、徐显秀墓、韩祖念墓、虞弘墓等北齐隋代墓葬,其文物之精美,研究价值之高,举世瞩目,都成为这一“黄金年代”的重要见证。
(陪都)北京——
太原迎来城市史上的高光时刻
如果说,东魏与北齐是太原的“黄金年代”,那么真正使太原达到“人生巅峰”是在唐朝。
唐朝时,北都晋阳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共称“天王三京”。作为大唐的始发站,李世民称太原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唐代刘皂作客太原十年,写下“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诗仙李白更是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其风俗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剧镇,非贤莫居。”
而到了唐玄宗时期,把太原作为陪都命名为“北京”。此时的晋阳城周长达到四十余里,二十四座城门巍峨壮观,它们共同见证了大唐王朝的辉煌与荣耀,太原正式迎来了城市史上的高光时刻。
“羊市街”“剪子巷”“靴巷”——
锦绣太原城的烟火气
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在北宋与五代更迭的关键时期,经历“太原之战”后,这座城市迎来了新生。“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便是这一时期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
宋朝名将潘美将政治中心迁移至唐明镇(现今的羊市街区域)。随着手工业蓬勃发展,太原的地名在宋代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新阶段。诸如羊市街、剪子巷、靴巷、大铁匠巷、柴市巷等以商业集市命名的街巷,不仅展现了太原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当时市井生活的温馨与热闹。
自宋朝后,元明清时期,太原的地名中也保留了重要的痕迹,柳巷是躲避战火家家插柳后,绿树成荫的巷子;文瀛湖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唱经楼里仿佛还能听到士子登科的怦怦心跳……而这一切都构成了太原老城既有温度又有热度的记忆主体。
“锦绣太原”
更加辽阔,愈加深远!
03
从古晋阳城至老太原城,这不仅是岁月的流转与时代的更迭,更是文明脉络的延续与城市风貌的蜕变,而在这沧桑巨变之中,将这两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巧妙串联、赋予其无限生机的,正是那条悠悠流淌、见证了无数兴衰更替的汾河。
“一泓清水连两城,一轮明月照古今。”这些横架于汾河之上的桥名,每一个都寓意满满:晋阳桥,记忆历史;通达桥,通达四方;摄乐桥,将快乐收藏;长风如歌,漪汾似画……一起勾勒出锦绣太原的新时代繁荣。
今天,这座2500多岁的城市,依旧像一位血气方刚的少年,在新时代的星空下熠熠生辉。这里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山西中部城市群的龙头和核心城市;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城市;更是一座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的锦绣之城。
而太原的故事,也必将像其名字这般,更加辽阔,愈加深远而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