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一寺庙中只有女性,每天睡4小时只吃一顿饭,还拒绝香客捐钱

旅游攻略 18 0

在辽宁省的一个偏僻山村,有一座不同寻常的寺庙。

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大殿,没有络绎不绝的香客,更没有随处可见的功德箱,因为这所寺庙拒绝接受任何金钱捐赠。

寺内只有女性修行者,她们过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苦行生活:每天只睡4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这样的苦修生活,她们怎么受得了的?这座寺庙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在辽宁海城的三家堡村,坐落着一座独特的寺院——道源寺。

这里四面环山,绿树成荫,溪水潺潺,远离城市的喧嚣。清晨,薄雾缭绕在寺院周围,仿佛为这片净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道源寺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寺内全都是女性修行者。

在这里,你看不到传统寺庙中常见的男性僧侣,取而代之的是身着灰色僧袍的比丘尼(出家女子)们。

她们或在院中打扫,或在佛堂诵经,平静而专注的神情透露出内心的坚定。

这座寺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

当时,仅有两名比丘尼和十几名居士开始了艰苦的创建之路。她们夜以继日地劳作,将一座荒废已久的观音寺改造成了今天的道源寺。

随着时间推移,道源寺逐渐吸引了更多女性加入。

2002年7月,寺院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首批17位比丘尼正式剃度,标志着道源寺僧团的正式成立。

来到道源寺的女性背景各异,有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一些女性,有厌倦快节奏生活的企业领导,也有逃离家庭琐事的主妇。

尽管来源不同,她们都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人生的新方向。

随着时间推移,道源寺的声誉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女性被这里的修行方式所吸引,纷纷前来参访或加入。

如今,道源寺已发展成为拥有二百多位比丘尼的规模可观的尼众寺院。

作为大悲寺的下院,道源寺秉承了大悲寺的包容精神,对禅、净、密、律、教五宗平等弘扬。

只要遵守戒律,任何人都可以在此修行。

道源寺的存在,为许多寻求精神寄托的女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选择。在这里,她们可以暂时远离世俗的纷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和成长。

尽管修行之路艰辛,但对于那些真心向佛的人来说,这里无疑是一片净土,一个可以找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苦行僧的“苦日子”

然而,想要成为道源寺的一员并非易事。寺院对入寺者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经过2-3年的考验期。

在这段时间里,她们需要适应寺院的生活方式,学习佛法,参与日常劳作。只有那些真正坚定的人才能通过考验,获得剃度的机会。

道源寺的生活围绕着九条苦修条例展开,这些规定塑造了寺院独特的氛围。

首先,寺院对金钱采取严格管理,不接受现金捐赠,只接受如食物、衣物等实用品。这一规定使得寺院内部远离了世俗的铜臭气,保持了一种纯粹的修行环境。

道源寺的作息时间十分严格。每天凌晨2点,寺院的木鱼声便会响起,催促比丘尼们起床。

她们迅速起身,洗漱后便开始一天的修行生活。

诵经、禅修、劳作,每一刻都在修行中度过。直到晚上10点,她们才结束一天的修行,回到简陋的禅房休息。

饮食方面,道源寺遵循"一日一餐,过午不食"的古老传统。每天正午时分,寺院的钟声响起,比丘尼们安静地列队进入斋堂。

她们的餐食简单而清淡,通常是一碗素米饭配上几样时令蔬菜。这种节制不仅锻炼了修行者的意志,也让她们更专注于精神修炼。

在道源寺,所有的收入都上交寺院,由寺院统一管理和分配。

比丘尼们穿着朴素的灰色僧袍,衣服上常常可以看到细心缝补的痕迹。她们的生活用品极其简单,仅保留修行所需的基本物品。

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让她们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更好地专注于内心的修行。

虽然生活艰苦,但道源寺的比丘尼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平和的笑容。

她们或在菜园里辛勤劳作,或在经堂里专注诵经,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寺院里没有电视、手机等现代设备,但比丘尼们并不感到孤独,反而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而且她们不仅自己修行,还致力于帮助他人。

许多迷茫的人来到寺院寻求指引,比丘尼们总是耐心地倾听、开导,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尽管道源寺的生活严苛,但它并非完全封闭。寺院允许香客参观和短期体验修行生活。

来访者可以感受寺院的宁静氛围,参与早课,品尝一餐素斋,体验一天的修行生活。这种开放态度让更多人了解了佛教修行的真谛。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寺院里会迎来一场特别的活动——"行脚"。

这是一次为期15天、跨越600里地的修行之旅,不仅考验着比丘尼们的体力,更是对她们心智的严峻挑战。

清晨,寺院的钟声悠悠响起,身着灰色僧袍的比丘尼们整装待发。

她们背上简单的行囊,里面装着锡杖、香炉和少量生活必需品。队伍井然有序地排列,缓缓走出寺门,踏上了这段艰辛的旅程。

行脚途中,比丘尼们严格遵守着一系列规则。

她们不接受任何金钱,只在正午时分进行化缘。每次乞食限于七户人家,无论得到多少,都心存感激。

有时,她们会遇到慷慨的村民,为她们准备了丰盛的素食;有时,可能只得到几块干硬的饼子。

但无论如何,她们都会将食物集中起来,由专人平等分配。

在进食前,比丘尼们还会举行一个仪式。她们会将一小部分食物放在地上,表示献给大自然和众生,口中轻声诵念感恩的经文。

这个仪式不仅表达了对施主的感谢,也体现了她们与万物众生平等相待的理念。

夜幕降临时,比丘尼们就地安营。她们不进入村庄,不打扰居民,而是选择露宿野外。即便遇到狂风暴雨,她们也坚持不破戒律。

在夜空下,她们席地而坐,进行晚课和打坐。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让她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本质和佛法的真谛。

行脚期间,比丘尼们不仅修行自身,还致力于帮助他人。她们会停下脚步,为路边死去的小动物诵经超度,将它们安葬。

遇到迷惑的世人,她们会耐心开导,传播佛法的智慧。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在人间播撒着慈悲的种子。

除此之外,道源寺还有一项重要的修行活动——结夏安居。

从4月16日到7月15日,比丘尼们会聚集在一起,深入学习佛法和戒律。这段时间里,她们很少外出,全身心投入到修行中。

值得一提的是,道源寺坚持不以“信仰”谋利。寺院不收门票,有时还会免费提供经书和佛像给有缘人。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使得道源寺在喧嚣的世界中成为一片净土。

结语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辽宁道源寺的苦行僧们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乍一看,这种生活方式似乎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可能被一些人视为极端。然而,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这种修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道源寺的比丘尼们展现了信仰的强大力量。她们的苦行不是“自虐”,而是为了达到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

这种对信仰的坚定追求,在当今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她们的生活方式提醒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享受,还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

其次,这种严苛的生活方式是对自我的极大挑战。每天只睡4小时,一日一餐,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

这种自我约束和克制展示了人类在精神追求上的潜力,也让我们反思: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

道源寺的存在也体现了社会的多元性。在这个强调效率和物质成功的时代,她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虽然这种选择可能不适合大多数人,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主流价值观的一种补充和平衡。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道源寺的修行方式保留了传统佛教文化中的一些精髓。

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也为后人保留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值得注意的是,道源寺的比丘尼们虽然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她们并非完全脱离社会。

通过行脚、弘法等活动,她们仍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贡献价值。她们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道源寺的修行方式并非适合所有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关键是要尊重彼此的选择。

道源寺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窗口: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精神层面的成长?简单的生活是否也能带来内心的满足?

总的来说,道源寺的苦行僧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她们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也许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精神的追求,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1.直击辽宁海城道源寺女性苦行僧漫漫行脚路:只乞食物 终身不摸钱——光明网,2014年11月15日发布

2.辽宁道源寺僧尼沿国道行脚 尼众以清苦修行出名——中国新闻网,2016年9月24日发布

3.中国的女性苦行僧生活:行脚乞食 露宿野外——光明网,2014年11月14日发布

标签: 寺庙 香客 道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