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镇,隶属于淅川县,位于淅川县西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荆紫关兴于汉,发展于唐,极盛于明清,现存明清五里长街,街道两旁700余间清代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著名的建筑有荆紫关关门、山陕会馆、平浪宫、万寿宫、禹王宫等。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荆紫关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 荆紫关面临丹江,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於 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
公元前304年,此地属于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于是此地就取名叫“荆子口”,后演变为荆紫关。西汉时,该地丹江河上有座木结构桥梁,人称此地草桥关。南宋时,因该地荆花遍野,荆籽遍地,改称荆籽关、明代为荆籽关口,清代为荆子关,民国初改称荆紫关,以荆花为紫色象征吉祥之意。
在荆紫关镇的月亮湾,有一个两山对峙的关口,关口外是八百里秦川,关口内是开阔的中原。古时,咆哮的丹江与狭窄的古道在这里共同构筑起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这个隘口,就是荆紫关之“关”的来历。
五里长街古迹遍地
荆紫关镇不仅拥有众多的古迹名胜,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享誉全国的“明清一条街”古建筑群,形成于公元1772年前后,该街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段,它依山傍水,融南北建筑风格和自然特点为一体,街道两旁700余间清代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2001年,“明清一条街”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阮氏三雄》《包公》《汉魂》《内乡县衙》等影视作品先后在这里拍摄。
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始建于清代。当时,荆紫关码头进入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集会之地,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东,中轴线上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及配房数间,另有钟鼓楼各1座,现有房舍22间,均为硬山式建筑,面积460平方米。
山陕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临丹江。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
禹皇宫又名湖广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道东侧,坐东向西,面江而建,清代建筑,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现存建筑分前宫、中宫、后宫三大部分,规模庞大,具有浓厚的清代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
万寿宫又名江西馆,面对丹江,坐落于荆紫关古街东侧,清代建筑,现存宫室12间,占地900平方米。该宫为江西商人集资而建,分前宫、后宫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筑。
荆紫关府台衙门坐落于荆紫关古街南段。明成化十年,荆紫关设有巡检司,营千总镇守。清时,设置副将都司。清嘉庆七年,设协镇都督府。清道光十二年,先由南阳府水利同知迁往驻防,后又设立分防县丞,派一些特殊身份的政府官员来管理。当时在这里建了规模宏大规格较高的衙门,有东西城楼、花城门、击鼓楼、奎星阁、大堂、二堂、审衙、兵营等多座建筑。
法海禅寺位于荆紫关镇东北部猴山西南麓,原名莲花寺、大寺,为取佛法无边之意,后取名法海禅寺。据寺碑记载,该寺由西峰禅师创建于唐仪凤二年(677年),明朝中期由太虚禅师重修,明末清初两次遭劫,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和康熙五年(1666年)又进行修葺。该寺面积6700平方米,现存建筑24间,其中山门3间,大雄宝殿5间,后殿5间。
青龙山罗汉洞位于荆紫关古镇西北三公里的青龙山半山腰,洞窟嵌于层峦叠翠、怪石突兀的半山悬崖。罗汉洞,一个纯天然的溶洞,口并不大,形状尖圆,刚入洞就能看见两座天然乳石形成的似罗汉的佛像矗立着。罗汉洞奇、险、幽、深,洞洞相连,一洞一景。据说罗汉洞原有十二洞,这十二洞便是丹江河岸具有传奇色彩的金斗洞,由于洞内潮湿,地下水位的上升,有六洞的原型也在此遮上了神秘面纱,现只开发了六洞,供游客参观。
一脚踏三省碑位于荆紫关镇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荆紫关镇的门户,属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三省界碑原为一块顶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陕西三省名字,故被誉为“一脚踏三省”之地。白浪街,“一脚踏三省”之地,背负青山,景色秀丽,多年来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操着不同的口音和睦相处。如今,白浪街“一脚踏三省”之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观光。
特色美食风味独特
荆紫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记忆,这里每一道特色美食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贡米产于荆紫关魏村,该米在明清时期曾是当地官府的贡品,专供皇室享用,因此得名。
荆紫关镇的酸菜炒牛肉,选用当地独特的酸菜,搭配嫩牛肉,口感层次分明,酸香可口。荆紫关镇的酸菜则是其特色之一,与其他地方的酸菜不同,这里的酸菜使用阔叶菜如白菜、红薯叶等,煮至六七成熟后,加入特制的酸浆,口感醇厚酸爽,一般腌制一周后即可食用。
脚踏肉原为湖北赵川一带的传统储肉方式,经过特殊处理,肉质香而不腻,是镇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粉蒸肉也叫苜蓿蒸肉,是荆紫关的一道特色菜,流传数百年,以细玉米面和洗净的苜蓿包裹肉块,蒸至恰到好处,醇厚诱人。
石子烙馍则是荆紫关的特色面食,制作时用光滑的石子在锅中翻炒,再将发面饼放上蒸熟,烙出的馍面有小坑,外酥内软,口感酥香。
叶叶凉粉又名神仙凉粉,以植物叶子为原料,清火去腻,风味独特,是炎炎夏日的解暑佳品。
来源:南都晨报 南阳日报 南阳文广旅 淅川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