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窝子,池州

旅游攻略 16 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咪佳

我们在安徽池州市探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是一个生僻字,念nuó,戏曲的名字。

“傩”本意指人们在特定季节进行驱逐疫鬼的祭仪,乡人埋头劳作了一年,到岁尾岁初,要抬起头来与神“对对话”了。

夏商周时期的祭礼,已经有戏曲的雏形;随着汉唐宫廷仪式和民俗文化的整合,慢慢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至今,中国的山南海北,仍有七、八十处村野间都藏有这个神秘的字:傩。

贵池傩戏。 图片由许鑫磊提供

池州古为吴、楚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融汇流传,几千年以来,长江以南一直保持着久远的巫傩信仰。池州傩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按前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创始会长曲六乙先生的话说:“池州简直是个傩窝子,可以说是村村有傩,遍地开花。”

抢道具

最初,我被一个90后的童年记忆吸引:

当傩戏班子的道具在祠堂里就位。孩子们的欢乐时光开始了:他们要去抢玩具了!

抢到道具的小孩,就能跟着戏班子的傩仪队伍在村里游街,这个过程就是游神的过程。

第一抢手的是十八般兵器。但是数量有限,比较大规模的傩事会使用八件、十件兵器,小一点规模的只有五、六件。

抢不到兵器的小孩,马上把目标锁定在旗帜:池州傩事一般会动用几十种旗帜。小孩最喜欢抢两面清道旗,举起来轻便,关键是能走在队伍最前头,威风极了。最壮观的是重要场合才会出现的飞龙、飞虎旗,尺寸极大;一旦起风,得有至少两个大人驾驭“龙腾虎跃”。

正月十五青山庙会队伍。图片由许鑫磊提供

小孩们早上抢了道具,中午绝不回家吃饭,得看着自己的战利品。当表演队伍按计划行进到下一个村落,他们就像先遣部队一样地跑过去,把道具送到祠堂。等到游街前,又开始新一轮的抢道具。

抢了一村又一村——刘街周边有十几个村落,近的一公里不到,远的有六、七公里——小鬼头追着傩戏的“马拉松”,个个乐此不疲。

讲故事的年轻人叫许鑫磊,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党委副书记。他更有名的身份,是抖音号、视频号“乡傩人家”的主理人,两年时间,用近300条有主题的短视频,记录、推广池州傩文化。

面具

关于傩戏的记忆,曾经触发了许鑫磊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变。

2015年,许鑫磊在义乌做电商,生意红火。受到热销的佛头挂件启发,他本打算为自己的汽车装饰用品业务拓展新方向:家乡池州以傩戏闻名,为什么不以傩面具为原型开发周边?

童年所有的热闹画面都翻涌出来——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萧统的祭祀活动。傩事充满整个正月:从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到最高潮的朝拜昭明太子的青山庙会,有一两万人参加,观看时的气氛山呼海动。

面具,也叫“脸子”,是傩戏表演的一大特色。当人们通过隆重的仪式把傩神从水口请来以后,戴上面具,人即为神。神便开始与人对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消灾降福。

虎面。既是《刘文龙》中的护卫,也是《孟姜女》里的老虎。 图片由许鑫磊提供

但是当年生意经的第二步就难住了:傩面具的卖点是什么呢?傩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认知基础,甚至有许多人还不认识“傩”这个字——即便2006年,“池州傩戏”就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许鑫磊当时能谈的也只是旁观视角的经历,至于傩戏的核心内容和内涵,他自己也不曾了解。那年,他决定回到家乡去研究傩。

刘姓

许鑫磊就出生在他现在工作的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梅街镇村村有傩戏,刘街有一个傩戏会叫“南山刘”,池州齐山南边的刘姓村落。

六岁上户口以前,许鑫磊跟妈妈姓刘。当年家境清贫的父亲入赘,兄弟里弟弟后改与父姓,这些乡俗并不少见;重要的是,“刘”姓在贵池是一个显赫的大姓。往上追溯,刘家有好几百年家族史,比如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幕僚刘瑞芬、刘含芳,就是家族的先辈。

由于势力强大,刘家一直保留了相当完整的家族文化,其中就包括池州傩文化。比如,南山刘的傩戏班,拥有放置傩面具的龙亭,还有华盖、“肃静”“回避”牌等道具,据历史记载,这些都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半副銮驾——半套天子的车驾装备。刘家人享有特权,可以在民间使用皇家的物件。

据历史记载,南山刘傩事活动使用的龙亭(后方),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半副銮驾之一。 图片由许鑫磊提供

许鑫磊的外太公、外祖父,曾经都是村里有名的扎匠(篾匠):泥塑、绘画、木工等等手艺样样精通,他们会制作傩事需要的面具、服装等所有道具,唱傩戏、跳傩舞全不在话下。

到许鑫磊母亲这一代,许多传统技艺开始慢慢流失。

外姓人

2015年回到家乡,许鑫磊跑遍了池州的各个傩戏会。他虽然从小熟悉傩事的流程,但并不会唱傩戏、跳傩舞,这次探访的过程激发了他强烈的兴趣和志向,要向更广阔的世界介绍傩文化。

当然首先他得会唱傩戏。但是现在许鑫磊是一个外姓人——傩事还传内不传外。

采访的时候,他说今天已经可以讲讲当年这个偷感有点重的故事了:“当时我找熟人把南山刘傩戏会的剧本借出来,连夜复印了整套(上、下册)剧本。”傩戏的腔调、傩舞的动作,许鑫磊是从小了熟于心的,再经过仔细研究剧本的文字,他很快掌握了傩戏和傩舞表演。

观音身边的童子。 图片由许鑫磊提供

“其实当时池州傩的传承也在变得开放。”大量年轻人离开山村,新生力量越来越短缺。许鑫磊小的时候,傩戏会从日落演到日出,“两头红”颇为吉利。“后来演员不够,流程慢慢简化,不再演通宵。”

现在来了一个积极性这么高的年轻人,他很受欢迎。禁忌慢慢在打破:在正月里的“春祭”上,许鑫磊可以在后台打杂,也唱配角。甚至因为他会唱所有的角色,就会在后台帮腔,“台上的演员唱不上去了或者忘词了,我在后边唱。”呵呵,半开麦。

新道具

在其他场合的傩戏表演舞台上,许鑫磊也上台,他唱过经典剧目《刘文龙》的主角。

这部池州傩戏的传统剧目,原名《刘文龙菱花镜》,曾收录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清朝八国联军入侵时,这部剧本一度失落——因在池州傩戏中保留有完整版本而得以流传至今。

《刘文龙》中的刘文龙扮相。 图片由许鑫磊提供

但是从2017年开始,许鑫磊的重心从表演傩戏转到收集、整理傩文化材料。33岁的年轻人为傩戏带来了新的道具:数字化设备。“一方面做文字资料的数字档案,一方面用影像记录每年进行的傩事活动,特别是‘春祭’。”

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贵池区梅街镇的14个规模较大的傩戏会,会举行大约30场傩事活动。每一场许鑫磊都去作影像记录,年年去。

“贵池傩戏的整个体系非常完整,所以各个宗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地组织每次演出的剧目、形式,那么涉及的剧本、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各不相同,没有规律可循。所以我得年年去作全面记录。”

这种全息记录方式对年轻人尤其珍贵。传统的傩戏剧本上只有汉字,即便文本流传下来,如果没有专门的演示传授,后人也不知道怎么演。许鑫磊把他收集来的傩戏内容剪辑成一系列有序的视频,有助于打破原来只能由老艺人口传心授的局面。

以后再有对傩戏感兴趣的年轻人,再也不用偷剧本了。

许鑫磊在拍摄傩戏。 图片由许鑫磊提供

本文特别致谢:

池州市宣传部 卢佳丽

池州市文旅局 赵丽

池州市博物馆 张邦启

中国傩戏研究会理事、贵池区戏剧家协会 檀新建

池州市文联 阮德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池州 刘文龙 刘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