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喀斯特无人区② 】“最害羞”的生态缝合——7个生态廊道串起破碎家园

旅游资讯 11 0

武陵山脉。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七成以上,堪称世界喀斯特百科全书。

如何将“劣势”变为“优势”?走进贵州喀斯特,峰林成了“勋章”,暗河变成“血脉”,石漠化种出“银行”。每一道岩缝都是“基因库”,每一处溶洞都是“实验室”。

在这片神奇的喀斯特王国里,分布着近千种贵州特有物种,如同镶嵌在岩溶地貌上的稀世珍宝,这既是贵州的“生态家底”,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生命方舟”。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照亮贵州20周年之际,记者亲身穿越喀斯特无人区,揭开物种进化“绝活”与贵州守护“锦囊”。透过这场“生态逆袭”,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贵州。

江口县的二坝生态廊道项目点。

在武陵山脉的褶皱里,一条46公里长的“绿色T台”蜿蜒舒展。这不是巴黎时装周的T台,却上演着自然界最动人的生命秀场——黔金丝猴以轻盈姿态掠过树冠,毛色如月光流淌,红唇如胭脂轻点。

这条“绿色T台”由7个生态廊道组合而成,将黔金丝猴碎片化的栖息地串珠成链,为 “极危舞者”黔金丝猴“缝合”破碎家园。

2023年1月,贵州梵净山所在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启动生态廊道建设,成为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一个创新实践。

梵净山生态廊道点。(李鹤 摄)

什么是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不是单纯的生物通道,而是为了解决黔金丝猴生境破碎等生态安全威胁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手段。”冉景丞作为贵州生态廊道建设的首位提出者这样说,生态廊道既包括生境修复、通道建设等工程建设内容,也包括规范人类活动、适度生境管控等管理内容。

梵净山生态廊道点。(李鹤 摄)

这位与山林对话30余载的专家,用生动的比喻揭开了生态的本质:生态实际上是一种关系,即物种与物种、物种内部的个体间、物种与环境间的关系。一棵树不是生态,一只鸟也不是生态,而是鸟在树上、树在地上,这种关系才被称为生态。

生态廊道正是对这种关系的浸染与释放,用最绿色、最自然的修复方式,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目标是将适合猴群活动的生境连接起来,形成更大更完整的生态系统。”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科长李海波补充道。

“好似将散落的珍珠组合成一件美丽的首饰。”冉景丞说,以尊重生态的理论和方法将这些零散的保护地联系起来,生态廊道可以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修复和拓展更多生存空间。

梵净山生态廊道建设范围关系图。

可以试想一下,当黔金丝猴尝试穿越公路时,会因施工机械轰鸣而撤退;当在树林散步时,会因人工步道挡住去路;索道周围,更是它们的“禁区”。

“过去,为保护黔金丝猴,保护区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性措施,但这些保护地仍然像孤立的岛屿,只发挥着暂存作用,难以从长远上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冉景丞说。

截止目前,梵净山已建成习家坪、二坝、长岗岭、马溪河大桥、麻溪坳、雀子坳、核桃湾等7个生态廊道。

“这是一座流动的‘绿色食堂’。”李海波说。

在梵净山保护区内拍摄的黔金丝猴。(李鹤 摄)

7个生态廊道串珠成链,呈C字型分布,带状种植黔金丝猴喜食的武当玉兰、枫杨、四照花等树种1155公顷,成功拓展黔金丝猴生境空间近3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云端搭建起70个自然足球场。

“生态廊道是一张被缝合的‘三维关系网’,通过植被演替、行为引导、社区共治形成‘软连接’,超越传统生物通道。”冉景丞说。

目前,保护区正在为7个生态廊道配套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和精准保护,有效预防非法捕猎和栖息地破坏行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