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山城在薄雾中渐渐苏醒。沿着湖广会馆旁的阶梯拾级而上,路旁盛放的三角梅早已为来访者铺好了“花毯”,阳光透过树梢,影影绰绰地洒落在院墙上,就像给院子点上了高光。糯吉小院也在周身翠绿的映衬下,露出了真面目。
主理人吴恭贤说:“自己一直想经营一家小小的汤圆铺,出于机缘巧合,了解到了这个闲置的古朴院子。于是就水到渠成地创立了糯吉小院。”
“糯”是传承,“吉”是祝愿
糯吉小院,店如其名,店里的主要产品都围绕着一个“糯”字展开,而“吉”字,则取吉祥、吉利之意,是主理人将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融于每一份菜品当中,以此传递给顾客。
“在我小时候,外婆和妈妈就会手工制作一些小吃,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制作手法,所以就想着做一些自己比较擅长的富有重庆特色的小吃,比如汤圆、糯米饭、叶儿粑等等,来呈现给顾客。”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对家庭技艺的传承,才有了如今小院的招牌产品——糯吉手工汤圆。
“传承”二字,不仅仅体现在小院对家庭技艺的传承,也体现在它对山城厚重历史的传承。
小院旁,湖广会馆这座“活教材”生动叙述着“湖广填四川”的这段移民历史;小院内,吴恭贤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铭记、传承这段历史——“我曾听家里的老人说,我们家祖上是客家人,都是从江西、福建那一带移民过来的。所以我想,小院的特色的汤圆正好也比较贴合于这个区域人们的饮食习惯。”
除了小院旁的湖广会馆、东水门长江大桥这些山城历史的“见证者”之外,小院的前身也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屋。在经由设计师谢柯及其团队设计改造之后,让这座老屋重获新生。体现了古朴与现代交织,国风与日式侘寂风的完美融合。原本屋里的总体格局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百年老屋的房梁造就了店内高大通透的空间;灵动多样的窗棂,让顾客身处山城也能感受到苏式园林的漏窗之美;店内沉稳厚重的木质桌椅也与老建筑的历史相呼应,将岁月的痕迹融入一道道原木肌理之中。
于山野中,取自然本味
“回归山野”四个字,对于在城市中生活了太久的人们来说,仿佛越来越陌生。夏夜的虫鸣和蛙声渐渐被汽车的鸣笛声给冲淡;儿时品味的各种酸甜苦辣,慢慢被预制菜单一的口味同化,加之如今餐饮行业的风气普遍浮躁,当追求功利快捷的盈利方式成为主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一件看起来“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就显得执着且“另类”。
吴恭贤就是这样一个“另类”的人。“我就想让顾客吃得干净、卫生、放心。”出于这一朴素的想法,她在巴南区樵坪镇承包了几十亩的农业基地,用于原材料的种植,只为让顾客吃到最天然最健康的产品。“店里的所有食材,只要是能够自己种的,都自己种。”小到店里使用的桂花、蜂蜜,大到糯米、猪油,都是出自山野的最原生态的味道。
“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做事认真、讲究,不马虎的人。”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纯手工制作,从原材料的选品、种植到食材的制作,吴恭贤都会亲力亲为,力求把控好每一份产品的质量。
店里选用的米,是来自巴南区樵坪镇的大米,有着“米大王”“米状元”的美誉。店里制作汤圆使用的猪油,选用的是两年生的猪熬出来的猪油。“我们的汤圆一口咬下去,满嘴油香,这是外面卖的速食汤圆比不了的。”吴恭贤对于食材的用心程度体现在一个个对食材品质精准把控的细节上。“正是因为原材料足够好,所以我们也不会用调料增香,食材本身的香味就已经足够了。我们希望客人来吃到的,就是一个食材的本味。”
在始终坚持自给自足,选用高品质食材的背后,带来的是昂贵的人工成本。“基地一年几个工人的工资开销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一般人都不会这么做。但出于热爱,想把店里的产品做成自己理想的状态,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因。”这种近乎“偏执”的想法背后,更能凸显出吴恭贤做餐饮三十年以来那颗不变的初心。
桌面上插花装饰、前台不起眼的盆栽,也向人们传递着来自山间的野趣。当被问及店里的插花有什么讲究时,吴恭贤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和店里的环境相匹配。其实我也没有特意去挑选它们,只是随手找了一些山上的花草栽到花瓶里来,任由它们自然生长。这一种朴素自然的风格倒意外地和店里的环境比较匹配。”前台长得高高的芦笋和盛开的折耳根花就是最好的佐证。
青山依旧,细水长流
正是怀揣着这样一份“自然生长”的经营态度,让糯吉小院没有世俗的浮躁、功利之感,反倒给人一种温馨舒适,“像在家里”的感觉,这也是吴恭贤希望小院为顾客传达的体验感受。
“这里的阿姨很贴心,会告诉我们拍照在哪个地方拍好看,姿势怎么摆,脸朝哪边好看。”吴恭贤笑着回忆起顾客对小院的评价时说道。“顾客到这里来,觉得我们这儿的环境安静,接待温馨,吃得满意,这就足够了。”
对于糯吉小院以后的规划和发展,吴恭贤也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她不追求“泼天的”流量,反而更倾向于“细水长流”的经营状态。
与其他店铺想要通过社交媒体的宣传,以此提高知名度不同,吴恭贤则是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在经营。“小院的位置不方便停车,还要爬坡,因为宣传而光顾的客人可能会觉得与宣传的文字不符,很有落差。所以倒不如不宣传,让他们自己听了朋友或身边人的安利到这里来。顾客的评价有好有坏,反而更真实。”
面对小院的客流量始终受限的现状,吴恭贤认为,这反而是好事。“我本来就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在这里好好沉淀我的产品。”这是在餐饮行业从业多年带给她的底气。不过度计较得与失,反而能有更多的收获。
“我觉得经营糯吉小院,跟栽种一棵果树的过程特别像。你想要果树在一两年之内就有收获,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平时养护的过程中,把修枝剪丫的这些工作做好了,把树根扎好了,才能期待收获。”
就像青山与清泉的关系,只有守住了青山,守住了大树,细水才能长流。
结语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吴恭贤却大胆地把流量抛诸脑后,让经营回归本质。坚守初心、传承手艺,只为将山野本味呈现到顾客面前,带给顾客最好的消费体验。
这样的经营方式或许会被说成“笨拙”“不懂得取巧”,但糯吉小院却并没有选择“揠苗助长”。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扎根在餐饮行业当中。
当流量的大潮褪去之后,留下的只会是根系深厚的大树。
记者:江妮芸;摄影:吴于奇;摄像:杨辽城;编辑:王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