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奇葩的民族,男不婚女不嫁,相中就晚上爬窗,还是母系社会

旅游资讯 15 0

文:牧留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我国云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奇特的民族,时至今日,仍保持母系社会。

除社会制度外,他们还其独特的婚姻制度,堪称“奇葩”,不用登记,没有婚礼,族中男女看对眼,男孩就可以半夜翻窗进女孩家。

那么,这究竟是哪个民族?他们又为何会有这种婚姻制度?

摩梭族的“走婚”制

据调查,时至今日,仍有七成以上的摩梭族男女青年选择实行“走婚”制。

“走婚”是啥意思?为何会受到摩梭族代代族人的追捧?

所谓“走婚”,含义是在男女双方谈恋爱时期,男生到了晚上,甚至可以通过爬窗户来到女生所在的“花楼”。

但夜晚过去,男生必须回到自己的家庭中。

这“花楼”,其实就是女生在自己家中的卧室。

摩梭族的女孩13岁成人,到了16岁,便可以拥有自己的“花楼”了。

如果女生对男生也有好感,一般会选择送对方一些礼物当作“定情信物”。

如果男女双方长时间地保持着这种亲密关系,男生就可以从正门进女生家了。

至于婚礼,则不在摩梭男女的考虑范围之内。

基本上两人确立了长期的恋爱关系,就相当于已经结了婚了,用现在的话讲,叫做“事实婚姻”。

但与平常结婚不同的是,男女二人虽然可以生子,但双方母亲在世时,晚上两人还是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待到双方母亲亡故之后,两人才会每天生活在一起。

这种婚姻方式,有着极高的自由度。虽然看起来很新潮,但其实在我国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中普遍采用的婚姻形式,就是“走婚”制。

可这样一来,就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假如两人结婚后生下了孩子,双方父母又尚未作古,孩子该由谁来带呢?

在摩梭族内,负责养孩子的人,是女方的哥哥或弟弟,也就是孩子的舅舅。

当了父亲的摩梭族男子,跟孩子之间虽有血缘关系,但没有法定义务,通常不需要考虑养孩子的事。

孩子出生后,在父亲这边过了满月,就可以送到舅舅家养了。

另一方面,虽然摩梭族男子并不需要承担做父亲的义务,却要负责抚养姐姐或者妹妹的孩子。

每到逢年过节,摩梭族男子便会带着孩子,去亲生父亲家看望。

这种奇妙的亲戚关系虽然复杂,但某种角度上讲,也使得摩梭族各个家庭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种“走婚”制度虽然自由,但毕竟缺乏保障,许多人也难以接受。

那么摩梭族人,又为何至今仍然坚守这种婚姻制度呢?

悠久的母系氏族

摩梭族,据传是氐羌人的后代,形成于远古时期。

由于所处环境封闭,与外界交流少,迄今为止,摩梭族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是通过千年来一代代人的口述传承下来的。

现在的摩梭族,被称为研究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这种社会制度,为什么能在摩梭族传承千年之久呢?

与后世封建社会“男子为尊”的观念不同。

在远古时期,人类中的男女有着明确的分工:男性主要负责狩猎,而女性则负责采集食物、照顾后代。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由于野兽的侵袭、过度的劳累等原因,导致远古社会中男性的寿命较短,甚至有很多孩子还没出生,自己的父亲便已经身亡。

如此一来,一个家庭、一个族群的核心,自然就成了这个家族中的母亲。时间长了,以族中女性为核心的母系氏族社会便应运而生。

在中原地区,之所以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变成父系氏族社会,是因为农耕文明代替了原始采摘文明。

农耕文明时期,男性在体力上的先天优势,让他们在耕作上更有优势,成为了家庭中的“顶梁柱”。

曾经从事采摘的女性,在农耕文明时期所能做的也就只有照顾后代。

时间长了,家族、社会的中心也就从女性转移到了男性身上。

而摩梭族没有发生这种转变,恰恰是因为在这个地方,农耕文明起步太晚。

摩梭族生活的云南深山,土地贫瘠,不宜耕种,但树林茂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这个地方的人还一直保持着以采摘为生的习惯,社会结构也就没变。

在摩梭族,女性的地位有多高呢?

相信大家都看过《西游记》有一个说法是,当年吴承恩写的“女儿国”,正是参考了现实里的摩梭族群。

在摩梭族中,族长必须由女性担任,这个人通常是族群中最年长、辈分最大的女性。

在一个家族中,最年长女性被称为“达布”,她的地位、话语权也是最高的。

每一个摩梭族女孩的成长过程和成长方式,也都跟内地民族不太一样。

比如我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但在摩梭族内,这句话就要变成“女不教,母之过”了。

在摩梭族人的家中,父亲并不是什么重要角色,甚至可能不在家中。

负责管教、照顾孩子的,除了孩子的舅舅,就是孩子的母亲。

并且由于“走婚”制的存在,一般家庭里,父亲方面的亲戚不算亲戚,只有母亲这边的亲戚才算亲戚。

也就是说逢年过节,摩梭族的女孩要去的只有舅舅、姨姨的家。

摩梭族女孩到了13岁,会有一场属于她的盛大“成人礼”。

在这一天,摩梭族的女孩会穿上花裙,换上代表“成年人”的衣服,表示她们可以挑选心仪的对象了。

并且在摩梭族中,没有“分家”这一说。从生到死,每一个摩梭族人,都是自己本来大家庭中的一员。

家庭成员工作后,他们会把自己的工资交给“达布”,再由“达布”进行分发。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分配制度还有一定的共产主义色彩。

结语

尽管在现在看来,摩梭族人的种种制度不被理解,甚至不被接受。

但其背后,也蕴含着这个民族传承千年的智慧。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我国最奇葩的民族:不婚不嫁,相中就晚上爬窗,至今还是母系社会

澎湃新闻:摩梭人的走婚制:人类婚姻制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