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客户端讯(新甘肃·奔流新闻·兰州晨报通讯员 杨述睿 记者 玄丝雨)初夏的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值亲鸟孵化哺育的黄金旺季,保护区内的招鹰架鸟巢于地势高处,成了大鵟、红隼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育儿天堂”,它们在此筑巢育雏的场景,构成了一幅独特而迷人的生态画卷。
近日,保护区工作人员借助无人机巡护,捕捉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孵化哺育的珍贵瞬间。其中一家大鵟“夫妇”迎来了“三胞胎”的诞生,正式开启了忙碌的“带娃”模式。三只毛茸茸、灰扑扑的幼雏,身体小巧玲珑,羽毛尚未丰满,尽显娇嫩之态。它们时而摇摇晃晃地依偎在鸟妈身下,挤作一团取暖,寻求安全感;时而又颤颤巍巍地钻出来,好奇地四处张望。
同一区域的另一家大鵟也已进入产卵繁殖阶段,通常会产下2至4枚卵,经过约30天的孵化期,晚成性的雏鸟破壳而出,之后由亲鸟共同抚育约45天,待羽翼丰满后便离巢飞翔,开启独立觅食的生活。而红隼“夫妇”则将育雏地点选在了岩石崖壁的石洞里,此刻雌性红隼正安静地趴在巢中孵卵,雄性红隼则肩负起外出捕食和领地防御的重任,不久,新生命即将在此降临。
野生鸟类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更是最佳的“环评师”。近年来,保护区管护中心通过实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严格执法监管、加强科学研究以及做好受伤救助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为鸟类繁殖营造了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让这片土地成为了鸟儿们繁衍栖息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