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静宜园建于清乾隆年间,充分利用香山特有的山水林泉地貌优势,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皇家园林。这里佳木葱茏、宁静清幽,乾隆帝赐名“静宜园”,并常来游园赏景。
静宜翠色四时赏
早在唐代,香山上即建有香山、吉安两寺。金代重修香山寺,皇帝多来此游猎。明代又增建不少新寺庙,嘉靖帝曾夸赞:“香山独有翠色。”清康熙十六年(1677),开始修建香山行宫,作为皇帝游山观景休憩之地。
乾隆帝登基后第一次来到香山,便非常喜欢这里的景色,赞叹道“为境清且幽”“佳趣无不有”,徘徊良久,乐而忘返。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在前朝古迹、原有行宫和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构造二十八景,建成新园,乾隆帝赐名“静宜园”。此后,静宜园不断新建续建,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宗镜大昭之庙建成,静宜园规模达到鼎盛。
静宜园四时常绿、景色佳致。春天,山桃花和野杏花漫布山野,“绯桃与绛杏,依岩秀不媚”。夏季,登高远眺苍翠群峰,尽收眼底。秋天,桂花飘香,红叶流丹,黄菊争艳,相映成趣。冬季,白雪皑皑,绿竹摇曳,松柏苍翠,生机盎然。二十八景之一的青未了殿建于山巅,殿堂外檐上悬乾隆帝御书“青未了”匾额,名字取自杜甫《望岳》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乾隆帝常来此避暑、听泉、赏景。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遵循九月初九登高赏秋的古礼,初次奉母来香山赏菊饮宴,此后又多次前往香山过重阳节。
静宜园内立有西山晴雪碑。“西山晴雪”作为燕山八景之一,久负盛名,始于金章宗明昌年间,当时称“西山积雪”,元代改称“西山晴雪”,明代又称“西山霁雪”,泛指西山一带雪景,无固定地点。乾隆十六年(1751),钦定燕京八景,沿用“西山晴雪”,定标于香山,立碑于园内。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一月,雪后初晴,乾隆帝在西山晴雪碑前凭高临远,但见近山远林,积雪凝素,不禁感慨:“西山晴雪坊立于香山,今冬始遇真面目也。”
盛世三班九老会
唐会昌五年(845),白居易等9位文人墨客在洛阳香山聚会宴游,被称为“香山九老”。白居易为纪念此次集会,请画师绘制了《香山九老图》。
“三班九老”宴游活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供图)
乾隆二十六年(1761)秋,恰逢崇庆皇太后七旬大寿,祝寿人群中有不少老人。乾隆帝效仿白居易“香山九老”的风雅韵事,在祝寿的人中,分出在朝王公大臣、武职大臣及辞官退休的致仕大臣三班,每班各选9位70岁以上的老人,赐游香山静宜园,举办香山三班九老会。三班九老都是朝廷重臣,乾隆帝为每班赋诗一首,予以褒奖。
三班九老游园后,乾隆帝写成《命九老等游香山再题以句用白居易诗韵》:“九老作朋总廿七,隳颠华发映髭须。庙堂未免拘仪度,泉石特教咨燕娱。……一例香山南让北,千秋群彦画成图。如今拟问白居易,似尔当年少欠无?”为留作纪念,他还命画院将三班九老盛会绘制成图,永存内府。
乾隆三十六年(1771),按照乾隆帝“十年一举盛会”的谕旨,举办了盛大的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庆祝活动,依例再次举行香山三班九老会。乾隆四十二年(1777),崇庆皇太后去世,此后香山三班九老会再未举办。
迎接班禅建昭庙
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帝决定在静宜园内鹿园的位置,按照藏区传统建筑风格修建宗镜大昭之庙(简称昭庙),以示对藏传佛教的礼敬,“且以示我中华之兴黄教也”。“昭庙”藏文音译为“觉卧拉康”,意为“尊者神殿”。
这一时期,英国殖民势力多次试图干涉西藏事务。六世班禅明确表示“西藏属于中国皇帝所管辖”,坚定维护国家统一。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世班禅决定趁乾隆帝七十大寿的机会,赴京城朝觐。乾隆帝获悉后非常高兴,当即允准,并将会见地点定于祝寿之期“外藩毕集”的热河。他亲自安排各项接待工作,决定在热河修建“须弥福寿之庙”作为班禅居住、诵经之所,还整修了120多年前五世达赖来北京居住过的西黄寺供班禅驻锡。考虑到班禅难以适应北京暑热,又决定将南苑的德寿寺和香山静宜园内正在兴建的昭庙,进一步扩建完善,以备班禅夏季居住。
建成后的昭庙坐西朝东,整体建筑风格以藏式为主,汉式为辅。主体呈方形碉式,白色石基,红色墙身,高厚坚固。墙体设藏式梯形壁窗,上部饰以汉式遮檐,形成“平顶碉房藏汉结合式”建筑风格。主殿都罡殿高悬御书“宗镜大昭之庙”匾额。
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月十七日,六世班禅从扎什伦布寺启程,率领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的高僧以及随从两千多人,东渡通天河、黄河,翻越大雪山,横穿戈壁沙漠,经万里艰辛跋涉,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二十一日抵达热河,在避暑山庄受到乾隆帝隆重接见。鉴于六世班禅在英国殖民势力威胁西藏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爱国立场,乾隆帝特赐给他一颗用满、汉、藏、蒙4种文字镌刻的“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宝”银印,这是清朝颁给历辈班禅的印信中唯一称“宝”的敕印。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初二,六世班禅在皇六子永瑢的陪同下抵达北京。十七日,他来到昭庙,在主殿释迦牟尼佛像前登上狮子宝座,与章嘉呼图克图、敏珠尔呼图克图等大喇嘛一起诵经,为佛殿塔像的开光仪式做准备。十九日,昭庙落成开光。当天,乾隆帝拜谒西陵后,在返京途中驾临昭庙,六世班禅迎驾献哈达两条,乾隆帝回赠哈达三条,两人一起参加开光大典。开光仪式上,班禅率众诵吉祥词,并散花祝福。
此时,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开始降下绵绵细雨,宛似天花坠落,见此情景,乾隆帝特赋诗《昭庙六韵》。昭庙开光以后,乾隆帝每至香山,必到昭庙上香。
六世班禅于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在昭庙率众喇嘛念开光经3日。十月十七日、十八日又到昭庙、碧云寺、香山佛堂等处上香。因长途跋涉、劳累过度,且水土不服,六世班禅身染天花,病势日渐沉重。他弥留之际,乾隆帝特为其作诗祈寿。十一月初二戌时,六世班禅圆寂于西黄寺。乾隆帝十分悲痛,在送其舍利回藏时,令人将他为班禅所作的诗句用黄绢抄写,悬挂于昭庙东楼下北券门墙上。
咸丰十年(1860)九月,静宜园的珍宝、文物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园内的昭庙等建筑几乎全被焚毁。复经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的又一次浩劫,园内已是遍布瓦砾,凌乱不堪。1956年5月1日,经过整修,静宜园更名为“香山公园”,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面八方的游人。
编辑:刘 慧 审核:冯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