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溪河生态公园:当黄土高原遇见未来科技
项目地点:榆林市高新区榆溪河东岸(北起朝阳桥,南至榆阳桥)
一、生态修复:荒沙河岸的绿色蜕变
1.旱地水岸新生
修复河道6.2公里,采用“草方格固沙+耐旱植物群落”技术,种植沙柳、紫穗槐等本土植物3.8万株,形成水清岸绿的旱地水岸景观。
河岸部署太阳能水质监测浮标,实时显示pH值、溶解氧等生态数据,让治沙成果“看得见”。
2.生物多样性回归
湿地岛屿吸引青头潜鸭、鸳鸯等60余种鸟类栖息,印证生态治理成效。
二、智慧体验:科技赋能的三大王牌项目
AR骑行穿越古今租用智能单车后,头盔AR眼镜触发虚拟场景:沿途投射1958年老城墙影像、历史人物群雕,骑行中解锁榆林边塞文化彩蛋。
3公里环河步道嵌入光伏地砖,夜间发光导引路径;步道旁AI体脂亭扫码生成运动消耗报告,定制健身方案。
“能源立方”展馆内:手势操控全息沙盘演示陕北煤田地质结构,“点亮万家灯火”装置模拟风力发电并网流程。
三、文化活化:非遗遇上黑科技
剪纸光影长廊:红外感应触发动态投影,《》民俗故事在廊道墙壁鲜活上演。
AI民歌亭:窑洞造型亭内,AI系统识别陕北方言,实时教唱信天游,退休阿姨直呼“连方言都懂!”。
四、新奇玩法:治沙游戏与星空露营
沙地植物迷宫沙柳与柠条构建生态迷宫,北斗定位+手机小程序实时导航,同步推送植物科普。
智能星空帐篷声控天窗语音指令开启观星模式,穹顶投影榆林四季星空图。
拼接模拟草砖完成固沙模型,生成电子治沙证书,亲子科普趣味十足。
群众点评:老城新生的温度
“以前两岸全是荒沙,现在孩子能认30多种耐旱植物!”——市民刘先生感叹生态教育价值。
“AR骑行看到1958年老城墙,像穿越回爷爷说的驼城!”——大学生小高点赞科技沉浸感。
“民歌亭AI对唱信天游,方言识别比儿子还准!”——王阿姨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