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新宠儿!武昌街头正流行

旅游攻略 14 0

武昌街头的“非遗风”刮起来了。非遗文创、非遗体验、非遗手工品等频频出现在视野里。

当千年非遗不再是“老古董”,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潮流新风尚,二者碰撞的奇妙火花让武昌古城的文化基因更具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它是凝结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承载历史记忆、延续文化根脉的活态瑰宝。

以往提到非遗,人们常感觉距离遥远。这几年,非遗开始多方面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武昌作为武汉的核心区域,拥有千年历史,厚重的红色记忆与书香底蕴在这里交织,传统与现代相融共生,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表达孕育丰富沃土,让老手艺与新生态共同演奏时代的节奏。

提到马应龙,最有名的是痔疮膏吗?其实不然。昙华林有一家马应龙非遗体验店,没进去之前,小编以为只是普通寻常的药物体验,没想到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店内环境明亮清新,满楼药香萦绕,配上国潮风格的装修风格,仿佛走进的是一家潮流文创店,而不是传统药店。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是“心头宝”,占据C位销售。

除了各类马应龙产品之外,这个店铺紧跟潮流,将年轻人喜好的文创与非遗体验相结合。

店内除了药品之外,还摆放了很多非遗相关的文创品售卖;店铺大门处还设有一个非遗体验桌,让游客们亲身体验DIY制作。

“昙华林是年轻群体的聚集地,我们的运营思维也要跟着变,用年轻人的思维喜好销售产品。”运营负责人说道。

在昙华林,扬子江的糕点店也是年轻人爱逛的地方。作为老字号品牌,扬子江是众多老武汉人“念念不忘”的独特记忆。

2015年,扬子江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6年,入选第五批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

扬子江扎根本土生长的这些年,在坚守古法技艺传承的基础上,更注入创新的新鲜活力。推出的糕点礼盒系列,以年轻人钟爱的画风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城市礼物,满足了年轻人对伴手礼的需求。

当下,非遗用各种姿态与文旅深度融合,人们对“非遗+”的叙事话题已经不再陌生。

年轻人们用自己的方式重构非遗,非遗也在不断的边界拓展与市场创新中进行活态传承。

它们脱去“高冷”的外衣,变成可穿戴、可分享的潮流方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

闻一抹清香,养一方心神。位于武昌区融侨华府里的“楚香書苑”,是品茗闻香的好地方。

韩雪是楚香品牌的创始人,也是楚香非遗唯一代表性传承人。她推出了楚香宜红。2023年,楚香红茶制作技艺入选武昌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楚香宜红运用特制工艺发酵烘焙,口感芳香浓郁、回味醇厚。对于茶罐包装的设计也融入了很多巧思,选用天然单晶原矿入釉,经1350℃高温窑变,祖母绿釉彩,盖为虎头,彰显土家图腾。

而且茶叶罐底部篆刻“大成武昌”印章,罐身“楚香宜红”为中国著名书法家孔可立先生书写,彰显古韵风采。

作为独具湖北地方特色的天然香,楚香也是中国香文化重要的分支。2018年,韩雪将楚香制作技法申请成为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在昙华林恢复了创始于1825年的楚香记香铺。

“运好气,用楚香。”楚香第六代传承人陈述杰介绍道:“如同这句宣传语,楚香讲究香药同源,根据古法配制,以香为养,以气为攻,可以帮助祛病辟邪,安养身心。”

为了让楚香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他们推出了七空间、七药香等不同系列的产品,产品种类涵盖手珠、手串、香牌、挂件、饰品等100余款,多方面融入生活。

“小随行香卖的很好,可以随身携带很方便,而且价格在50元以内,不算贵。”陈述杰说道。

香囊、香枕、驱蚊香等实用类香也颇受年轻人的喜爱。“楚香淡雅别致,缕缕清香好闻,对身体也有益处,我很喜欢。”慕名前来体验的张女士说道。

现在的非遗已经跳出传统模式,钻进年轻人的生活场景里“搞事情”,通过技术传承、理念创新、产品更迭的方式,试图以更新潮的视角,唤起年轻人的“血脉觉醒”。

在武昌,马面裙带起的国潮风越刮越劲,从新中式国风延展到汉服旗袍,穿越千年的东方美学与现代审美相遇,适配出完美共振频率。

而非遗也为这场现象级传统美学的复兴运动,注入蓬勃的催化动能。

蕭蘭刺绣錧是昙华林里的一家汉绣工作室,这是一座古朴静谧的百年老宅,其前身是翁守谦故居。

汉绣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它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处处流露出楚风汉韵,在中国刺绣园地里自成一格,常被人们称为“指尖上的艺术”。

现在的馆长肖兰是拥有湖北省汉绣协会副会长、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等多个荣誉身份的汉绣传人,作品也获得过多个奖项。

走进绣馆内,几十平的屋子挂满了各种汉绣制品,尤以各类风景画、动物画居多。肖老师的绣架摆放在中间,每天她都会在这个绣绷之上,用无数次穿针引线绣绘自己的热爱。

绣馆内有个玻璃橱窗,里面摆满了精致地汉绣包,复古风格的手拿包设计,很有民国风的感觉,如果再搭配一身典雅的旗袍,韵味十足又不乏时尚感。

不过这种纯手工包因为价格昂贵,消费群体偏小众。倒是绣馆内的丝巾等搭配物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漢绣藝社是另一家坐落于昙华林的汉绣工作室,店铺以汉绣为主要载体,延伸拓展汉绣相关课程教学、培训、礼品、旗袍服饰等周边业态。

从2011年开店以来,一路见证游客们对于汉绣的喜爱变化历程。店铺主理人沈昌慧是一名湖北汉绣技艺传承人,从业几十余年,作品曾多次获奖。

店铺内分为两个屋,一个是以服饰为主,包含现在流行的马面裙、旗袍等,有些服装加了汉绣工艺,价格从几百到上千不等。

另一个屋以汉绣相关摆设陈列品为主,各种大小、图案不一的装饰画、摆台、香囊等,四周的墙壁上也挂得满当当。

“前两年的汉绣服饰生意很好做,很多来昙华林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都愿意尝试汉绣风格。”沈昌慧介绍道。非遗汉绣配上旗袍穿搭,温婉精致气质倍显。

店内还开设有汉绣体验课,感兴趣的游客前来尝试,也会喜欢在服饰上花心思,用非遗汉绣点缀新美学穿搭。

在武昌,非遗正以意想不到的年轻方式“逆生长”。

近年来,武昌区通过建立传承保护研学基地、推荐非遗项目进行对外交流、深化非遗汉味美食的推广以及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等工作,不断深化非遗保护成果,使其惠及全区人民。

截至目前,武昌区共有82项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9项,市级18项,区级53项,覆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八大门类。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走进、了解、演绎非遗。来武昌,感受非遗的新态魅力吧~

▫来源 | 区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