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朔城区一景。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成根 摄
在我省北部的雁门关外,有一片曾经被风沙肆虐的土地,如今却披上了绿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就是朔州市——一个以“美丽朔州,绿色梦想”为发展理念的“塞上绿都”。朔州自建市以来,历经35年不懈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途上谱写了辉煌篇章。
朔州市地处内外长城之间、毛乌素沙漠东沿,年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3.6℃—7.3℃,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历史上,朔州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明代兵部尚书王越的一首《前题》写尽了其荒凉:“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这样的描述,生动地刻画了朔州当年风沙肆虐、生态恶劣的景象。
面对如此自然环境,朔州人并没有妥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9年朔州市建市后,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踏上了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征程。在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绿化“接力赛”中,朔州人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生态传奇。
右玉县是朔州市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右玉县的森林覆盖率不到0.3%,曾经三丈六尺高的老城墙几乎被风沙掩埋,变成了可以跑马的平地。一位国际环境专家甚至评价这里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建议举县迁徙。然而,右玉人民没有放弃,他们毅然踏上了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漫漫征程。
75年来,右玉人民以苦干加实干的精神,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日的塞上绿洲,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了57%,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右玉精神,正是朔州人民战天斗地、挑战风沙,植树造林、厚植绿色根基的高度概括。
在右玉精神的引领下,朔州市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多年来,该市以全域绿化为目标,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截至2022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326.9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5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9.09%。
如今,行走在朔州市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景。
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朔州市不仅注重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升。聚焦“双碳”目标,朔州市积极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科学制定林业生态系统碳汇行动方案,有序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构筑绿色生态空间结构。同时,还着力推动低碳发展,有序实施碳达峰朔州行动,编制完成《朔州市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有效方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朔州市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近年来,该市强力推进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特别是加强采煤深陷区治理,恢复生态植被,重塑地形地貌,减轻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经过治理,昔日的采煤沉陷区焕发了生机,迎来了新生。同时,该市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守护好“塞上绿都”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
在朔州市的生态建设中,全民参与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每年的阳春时节,朔州市都会举办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举全市之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此外,该市还通过举办各种生态文化活动,如自行车大赛等,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增强生态环保意识。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推动了朔州市的生态建设。
如今,漫步于七里河畔,微风徐来,清波荡漾;穿行于西山林海,鲜花娇艳,山色如画。朔州市的美丽风景,展现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昂扬斗志,映照出朔州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这片曾经被风沙肆虐的土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洲。
在朔州市的生态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朔州市的绿色发展之路,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未来,朔州市将继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朔州新画卷。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