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名讲座丨“非遗”文化故事与地名

旅游资讯 11 0

深圳三面临海、一面靠山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非遗”又以地名冠名,如沙井蚝、下沙黄氏祭祖习俗、沙头角鱼灯舞……

南澳渔民草龙舞游行

近日,深圳地名文化、社会民俗学者廖虹雷老师以“非遗与地名——深圳山水孕育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为主题,在深圳书城中心城尚书吧作“深圳地名文化宣传”讲座第二讲,从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黎围舞麒麟、大鹏追念英烈习俗和南澳疍民过年习俗(草龙舞)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介绍了深圳各区域的地方文化。

廖虹雷老师首先分享了“甘坑山凉帽”的非遗故事。客家凉帽并非到处都有,只有广东东江地区一小部分的客家女性佩戴,如东莞、宝安、惠阳、香港新界、博罗一带。后来因其凉爽、轻便,广府地区也有女子喜欢佩戴。深港地区客家凉帽制作最负盛名的是龙岗区布吉镇(今吉华街道)的甘坑村。

甘坑地名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编修的《新安县志》记述:“柑坑山,在七都,周匝四十余里,猺人居之,多产赤竹。”说明柑坑山下的甘坑村至少有300多年历史。凉帽古称“凉笠”,传说来源于北宋苏东坡在惠州期间发明的“苏公笠”。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广东分公司考察特色产品,最终找到了甘坑客家凉帽,并将甘坑村作为全省唯一的凉帽外贸生产基地。整个村子制作凉帽,并正式以凉帽命名村子。以工艺品命名一个村子,在全国并不多见。

左:客家凉帽;右图:省级非遗甘坑客家凉帽传承人张航燕咬篾“绝活”,咬出的篾又薄又均匀、甘坑凉帽村早年的门牌号

廖虹雷老师分享的第二个非遗故事是“黎围麒麟舞”。黎围也称泥围,是被深圳水库淹没的村庄之一,位于沙湾河与梧桐河交汇处。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编修的《新安县志》里记载为“坭围子”。1959年,黎围、大径、菠萝山、香园仔、草塘围、大埔围等6个村子因修建深圳水库,在附近另择址重新建设了水库新村,而“黎围”的地名就保存在“黎围麒麟舞”的非遗名称里。

深圳水库水淹前后

在深圳有大概300多个村庄都有麒麟舞,常用在过年等重大节日或者结婚、店铺开张等喜庆场合;同时,舞麒麟又和习武结合,强身健体。2007年起,深圳的观澜松元厦舞麒麟、罗湖的黎围舞麒麟、龙岗的龙城舞麒麟、坪山舞麒麟陆续入选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岗区的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和龙华区的大船坑舞麒麟,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围麒麟(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廖虹雷老师分享的第三个非遗故事是“大鹏清醮祭祀明清将士习俗”。大鹏所城,是明朝初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修筑的大鹏守御千户所,是负责防御倭寇和海盗的军事要塞,距今有630年的历史。2001年6月,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鹏城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大鹏所城历来为军事重地,战事连年,阵亡将士众多,常常祭悼爱国亡魂。“醮会”是一种祭祀形式,当地人称为“打醮”。打完胜仗以后,将军回来与大鹏所城的2000名将士和家属一起吃将军宴,饮将军酒。后来在申请非遗的时候,将军宴和大鹏清醮一起作为“大鹏追念英烈习俗”来申报。

因为大鹏所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士和家属,信仰多元,因此目前的大鹏追念英烈习俗,综合了道家“和”(和谐)、佛家“善”(施予)、儒家“忠和孝”、天后“同舟共济、救死扶伤”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大鹏所城南门太平清醮牌楼

最后分享的非遗故事是在大鹏半岛的南澳寻觅即将消失的疍家过年习俗“草龙舞”。早在清嘉庆《新安县志·都里》就有南澳村的记载。《宝安县志》记载,因为海水蓝绿,南澳也叫蓝澳。

南澳的“草龙舞”又称“火龙舞”,是南澳渔民(也叫疍民)极具特色的过年风俗,每年年初二举行。1949年以前渔民在海上漂泊,称为疍民,自称“水流柴”,在岸上没有一寸土地、一间房屋。因此,南澳草龙舞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当天割草晒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送龙,也就是把草龙焚化,又叫化龙,全部在一天内完成,也称为“一天龙”。新中国成立后,渔民上岸生活,所以沿海有不少“渔民新村”,宝安的“翻身村”也是如此。

南澳水上人家

讲座现场

“深圳地名文化宣传”系列讲座共三场,第三场将于10月26日举办,敬请关注。活动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深圳市地名学会承办,特邀深圳自然地理、社会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资深专家,从不同视角与公众分享地名的内涵与发展,赓续深圳历史文脉,共建对深圳历史地理文化的认知认同。

编辑:张冰新

审校:王芳 李战利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均来自主流媒体及服务方,非商业用途,如有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系编辑,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侵权内容。

本文来自【绿美深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标签: 深圳 地名 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