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义胤
秋高气爽,桂花浓香,雨过天晴,漫野沧桑。为积极践行新时代文化思想,弘扬崇德向善孝义善举优秀传统文化,石泉作协邀约部分作家文友深入镇村开展“孝义善行. 美好石泉”主题采风活动,搜集素材,激发灵感,精心创作,热情讴歌美好石泉,助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
作家们来到中池镇中心村,慕名探访县境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徽派建筑风格古民居------中池花屋。
中池花屋,闻名遐迩。十多年前,就有许多文史爱好者,业界专家,文人墨客,游客雅士,好奇跋涉,奔波踏访,并留下了很多精彩记录与深情文章。犹以本地作家李思纯、柯昌平、阮长勇为最,默默地记录历史,载录精彩,珍藏美好,为文化铸魂,增强文化自信,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春,在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中池“花屋”被发现,随后,石泉县相关单位积极申报该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项目,纳入修缮保护项目库。
中池花屋,为清朝汪氏民居。坐落在中池河谷川道地带,是旧子午古道必经之咽喉要道。位于石泉县中池镇中心村,距县城28公里,离中池镇政府2公里。民居建筑坐东朝西,靠山面水,一字横排二进布设五天井(一大四小)院落对称布局。后枕连绵群山,西望巍峨秦巴,左有张家湾青龙回顾,右有筷子铺峻岭白虎镇堂。
池河水由北向南绕屋前潺潺流淌。周围良田沃野铺展,绿水青山含情。相当长时期,这里曾经茂竹俢林,鸟语花香,五谷丰登,书声琅琅,男耕女织,六畜兴旺,是一片清雅优美耕读传家的田园风光幸福家园鱼米之乡。中池花屋,汪家花房子,是当地民间的惯常称呼。是安康市少有的保存较完整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清代建筑群。
据传,花屋是清朝乾隆年间江南移民大潮中,从“江南安庆府(今安徽)潜山县横河人汪高松”携妻带子迁居此地,垦荒僻壤,苦心经营,家业发达后,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他的四个儿子为孝敬父母合力修建的。其规划设计宏伟精致,取材用料讲究,木架连廊,卯榫斗拱,挂落雀替,做工精心精细,雕梁画栋,彩绘生辉,石刻木雕,书画题字,内容丰富高雅,青砖砌体,三叠防火墙高跷舒展,充分彰显了徽派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更是孝老爱亲幸福家园的古典样本。
作家们踏看修缮保护中的古院落,无不肃然起敬,思绪飞扬,感慨万千。石泉诗人作家朱清兵为此吟诗一首:
故院静立田园间,迎河浩渺水连天。
岁月深藏千载事,明清迁移几重山。
昔日汪商逸风在,旧迹斑纹史韵载。
遥想当年家风盛,花屋清幽入秋怀。
来到旧子午古道古长安至陕南石泉的重要节点直河(今池河)口,池河镇谭家湾鎏金铜蚕出土地,深切缅怀发掘人谭福全1984年冬,在池河岸边挖沙淘金发现鎏金铜蚕,往返奔波无偿捐献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情形,纷纷赞叹谭福全大爱大义大度的奉献精神。
明星村是池河镇兴桑养蚕的重点村,已打造成“沧海桑田”景点。摘桑养蚕后的桑园依然生机蓬勃,桑树枝头片片绿叶随风摇曳,诉说着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的唯美画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油然荡满作家们的胸怀。
作家们通过观摩采风,激发创作热情,积极书写美好,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传播乡村振兴好声音,弘扬孝义善举正能量,为构筑石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阵地贡献文艺力量。